书法为文人末技何意?
1.首先,文人与书家不是同一概念。 文人的概念在中国古代非常宽泛和多元,“书生”只是其中一部分。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士者,事也”、“儒者,柔也”,即士是做事之人,而儒则是柔顺的;宋代朱熹则进一步将“士”划分为“儒者、士君子、贤士之属”等几种类型——可见所谓“士人”其实包含了知识分子、儒生等众多人群,他们有的以经世济国为目标,有的则以修身为己任;而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读书入仕”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唯一选择。 而至于“书家”——这个概念就比较窄了些。它一般特指那些有较高水平且较为知名的书法家(当然也可能是一些非著名但确有水平的书家)。而且这个词更多地被用来称呼那些擅长于书写小楷、行草书等非实用体式的书家们。所以从上述分析来看,“文人”与“书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是指所有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后者则专指那些在书法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名家门派。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文人”“书家”这两个词语来概括所有的中国书家群体。
2.其次,中国古代的书学与文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家”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宋齐之际,当时人们往往把那些具有“高洁之操”或是“风流雅致”的文人称作“书家”,并将他们的作品视为“翰墨之冠冕”(见《晋书·卫恒传》)——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人们就把“书家”与“文人”联系在了一起。自晋代以来逐渐兴起了一种“书论”文体:它通常由作者撰写一篇关于某位知名书家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观点的文章而成篇,这些文章大多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潮和社会风尚以及该时期的书风特点等等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介绍各种字体或篇章法结构的著述也被归类到这一类中。在古代中国,“书家”是一个与“文人”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后者的特殊群体:他们是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艺术精英代表之一,同时也是引领时代审美取向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书家”们还与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一特征才使他们在整个古代乃至近现代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结语: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著作里,“书家”常被看作是与“诗人”同等重要的存在;而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却依然能看到许多书家们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来描绘着心中那抹最美的情怀……这就是“书家”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