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服多大好?
学书先做人是习书的至理名言,这个“人”就是人格和品行,所以古人对书法的品评也多从这方面入手。 汉末魏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钟繇曾写过一篇《隶书十二意》的文章,文中指出初学书法有五病,即“势疾、势迟、浮滑、紧涩之病也”(大意为书写速度过快或过慢;线条生硬或软绵不活等)。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书论》中说:“每见大千小件,总觉悬情;不大不小之中,颇以为美。观夫蔡邕之《石颂》、《樊敏碑》,张昶之《岳庙碑》,虽大小不同,皆各有所长耳。然非谓大小一体,当得如此,但取其成体益妙耳。”(意思是说,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书法,都要有各自的格调,不可千篇一律。书法的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要书法结体得当就很好。)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书法理论家虞世南曾说:“用笔之道,须如锥画沙,笔笔按,笔笔提”——强调中锋行笔的重要性。唐代书法名家孙过庭说得更清楚明白:“篆务博约,隶贵清和;草书惟务跌宕,行章须得从容……”
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大字要如小楷,小字要如大字,始能称书家也。” 这些古人的话都是在讲书体的大小与字体的关系,以及怎样使书体达到既符合规范又具有各自特点的境界来提高书法的艺术水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某一种体式或者尺寸。古代的大书法家们并不以字的大小作为衡量书法作品的标准之一,甚至把书体的选择完全根据作者自身的性格、气质而定,并以此体现人的性情、品格及精神内涵。
如果一定要问学哪一种字体最好最标准,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答案。因为不管哪种书体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关键还在于个人的取舍和个人喜好。比如王羲之说蔡邕和张昶的碑刻作品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各有特色,而他自己更喜欢《兰亭集序》这样的小行书。书体的选择还是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