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硬还是翡翠?
和氏璧,是战国时期的“国宝玉”; 翠玉牌,是清朝乾隆皇帝最爱的配饰…… 和田玉、翠玉,这两个名称一直存在混淆的情况。 那么到底什么是“和田”玉?什么是“翠”玉呢? 其实,“和”“翠”二字,都是姓氏。 “和”,是中国古代族姓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王室姓“田”,故称为“和氏”。公元前509年,晋灭掉郑国后,郑国人大夫“弦高”将携家带口前往别处谋生,途中在今天的灵宝市西遇晋军,得知自己的国家已经被灭亡后,便改姓“胡”,其部下则改姓“贺”。而“胡”、“贺”两个姓氏,沿用至今。 而“翠”这个姓氏,则是“刘”姓的别称。因为汉代刘邦出身贫寒,少时有名为“刘季”,而秦末汉初,刘邦担任亭长一职的时候,为了避祸曾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刘去疾”。后来他做了皇帝之后,后人按字面含义将他的姓名解释为“去病”的意思。而民间则将他的名字解读成“刘去灾”。 “去”、“灾”、“疾”,音同字异,均为“翠”字的繁体。所以汉代以后,人们便将“刘”姓称作“萧萧”或“萧萧竹”,并将“萧萧”二字的谐音转写成为“萧萧”,或者简写为“俏”(即今之“曹”字),作为“刘”姓的代称。
除了姓氏外,“和”“翠”也都有“美”的含义。比如“和暖”、“翠绿”等。我们如今在字典中看到“和氏之美”或者“翠色欲流”,其实就是“和暖”与“翠绿”之意。 但如果说一定要区分“和田”与“翠玉”的话,那还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从历史典籍上看,“翠”指新疆地区出产的绿色玉石,而“和”则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释木》中,“翠”被定义为:“石之美者”。 而《周礼·考工记·玉人》中也有记载:“若圭,五寸有蹙。” 也就是说,早先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把产自新疆地区的绿宝石叫做“翠”了。而这个读音与“促”相近。
汉朝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玉部》中也写道:“翠,青黄色也。从玉,萃声。”“翠”因此也成为了青色绿色的玉石。 东汉文学家王逸著《楚辞章句》注“怀瑾握瑜兮,言怀王以和氏之璧,荆山之玉。”其中的“和氏之璧”,就是现在所说的“和阗玉”。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白玉带有淡淡的青草绿色,犹如田野里刚出生的嫩草。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作中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色彩——“淡白如霜肤雪莹,秋青如翦叶抽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