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润格是山寨吗?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润格”是什么。 “润格”(Rangka)来自英文runga的音译,是印尼语“rendah”(低、矮)和“kabar”(传递)的名词形式,字面意思是“低声传读”。在西方,这一制度通常用于拍卖会中对于估价较高但却难以确定真实价值的项目,如古币、古董等;而在东南亚等地,则可以适用于任何需要公平交易的项目——从出售二手汽车到代理版权许可,无所不包。 我们可以把“润格”理解成一种定价机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有买方或者卖方提出一个价格建议;
2. 这个价格由第三方确认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则进入下一步,如果不合理则重新进行协商;
3. 如果第三步确认后,交易仍然无法达成,那么第三方有权决定添加自己的“价”(当然这个“价”不能太过离谱),并再次对交易进行试探;
4.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双方都满意,交易完成。
这种通过反复询价确定交易价格的方式在西方可能显得有些迂腐,但在东南亚乃至其他地区却极为常见,并被认为是最接近公平的定价方式。在使用纸币或电子货币的现代社会,这种定价方式确实有些迂腐,但它却非常适合于使用物物交换的地区。 在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农村,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两个陌生人走到一起,互相凝视着对方,然后各自背过自己的包袱,从中挑出一样东西来——一袋大米,一根香蕉,一只塑料杯——它们将是作为双方的交换媒介。接着两个人重新打量对方,决定是否应该将各自手中的交换媒介换成对方手中的商品,直至达到交易平衡为止。在这种交易中,人们往往忽略商品的实际价值,而将其与对方的需要相结合考虑,从而达成交易。
回到问题中来,“润格”正是作为一种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定价机制而被引入中国的。它允许买卖双方亲自参与价格协商,同时又可以通过第三方确保交易各方的利益。当然,它必须被严格实施才能起到上述效果,否则就会扭曲市场。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试行外贸自营经营制度以来,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外贸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润格”制度被逐渐引入到各种交易中,包括现汇交易、外贸定单以及加工贸易等。
时至今日,“润格”早已不是外贸行业的专属。据我所知,在很多非外贸领域,尤其是文化产品交易市场,“润格”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