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尊看中国?
何尊,一件文物,和“礼”有关的文物,因为文中的照片是礼器组的照片 礼器组是什么? 礼制是我国古代社会一套严格而系统的制度,这套制度的核心就是“礼” 什么是礼呢? 简言之,礼包括所有的人和一切人应知、应行的事。
《周礼·春官·大行人》云:“大礼曰‘仪’;小礼曰‘俗’。” 大礼即大礼,指天子诸侯在祭祀、征伐等大事上所应遵循的礼仪。 小礼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礼仪,也就是“礼俗”。 所以,从这件文物——何尊来看华夏文明,我们就能看到华夏民族早期文明的礼仪制度。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现在收藏于北京博物馆里。 其上铸有12行130字左右的铭文,记录了一场册命仪式。这场册命仪式涉及的人有两位,一个叫作成王,一个叫做芮伯,他们正在接受周天子的赐命。
这段铭文的文字内容如下: 王若曰:“芮伯!呜呼!明保卿士。卿实受命,赐卿弓矢,俾宁东邦。” 芮伯拜稽首。
王曰:“呜呼!卿勿豫。” 芮伯再拜稽首。 王曰:“赐卿用鬯,乃祭。” 芮伯拜稽首。 “用鬯”二字底下当有缺文。 以上内容为转引自马承源主编的《中国青铜器全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全篇何尊铭文见该书第68页,图见该书第73页。 何尊这件文物之所以能反映出当时的礼仪制度,是因为这场册命仪式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礼仪规定。
首先,周天子先要对被册命的臣子表示赞美,说些客套话(王若曰);接着,天子正式公布对这个人的任命决定,并授与他象征权力的标志(卿士);随后,举行一个授命的仪式;最后,天子和受命者一起饮酒吃饭(昭告神明,慰劳卿士)。
何尊上的铭文恰好反映了这些环节。 从这一点上说,一件文物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这种传统就是通过一件件的器物来传递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国的考古发现,就不难发现,我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礼乐征伐的自成的体系。
这种自成体系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国家的制度设计上(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乐器的规格按照爵位而定)。甚至是一屋不扫,都要“何以家为”,体现出一个“家”的概念。 所以,研究中国古代史还要注意研究它的礼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