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多少红木?
这个问题,我是认真的! 根据我的估算,目前存量木料大概600万立方米左右;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中国的红木原料不到50年(其实大多数木材是缓慢生长,要更久)就枯竭了。 所以这是一件挺严重的事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看看进口来源国里数量最多的印度檀香和巴西花梨(其实还有非洲、马来西亚等地,但是数量相对少很多)的进口量,可以看到除了14/15年出现过短暂的下降外,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印度檀香,从2008年开始猛增,虽然今年出现了负增长(-7%),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处于一个较高水平的增长阶段。 而我国的红木家具制造行业从2003年左右开始迅速发展壮大,根据我的印象,大约到2009年才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 所以说在这十几年间,不管是建筑装修用材也好,家具制作用材也罢,基本上是以进口木材为主。
再说说国内产量情况,由于热带雨林气候对中国并不是很适宜,所以除了东南亚、南美一些地区,国内的木材产地主要是广东的阳春、广西的贵港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 其中广东产区又主要以紫檀柳和黄檀为主(其实是紫柳,不过现在黄了)。
广西产区以鸡翅木居多,而云南产区则以酸枝为代表。 关于国内产量的数据,我在网上没有找到,所以只能自己估算一下。 据我所知,现在市面上销售的紫檀柳串珠大多来自广东产区,而黄檀多用来制作高档茶桌。所以先按每年10个品种的产量计算,两者加起来大概是30万件(其实已经算得很保守了……)。
然后我们还不知道的是,还有很多优质木材被用来生产地板或者板材,这些木材如果按高含量的含胶量来计算,一件产品的利用率非常低,可以说十分奢侈,而如果把含胶量算的低一点,那么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会比较可观。 总之这些木材如果按件计,都是价值不菲的。
最后来看看国内消耗的数量,这个就好多了,毕竟有统计显示中国人均家用家具面积约为18平方米,而这个数据在西方发达国家平均高达40平方米以上。 再加上我国的房地产业一直较为兴盛,所以房屋装修用材这一项,中国消耗的木材数量就相当可观——甚至超过了一些进口数量的木材品种。
我保守估计中国的实木使用量为4000万立方米。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红木进口国和消费国,近年来在政府管控和消费市场等影响下,红木进口量和存量出现大幅缩减,可用可流通的红木越来越少。这是木文化界诸多专家近年来共同得出的结论。
在2016年8月底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红木流通市场治理与产业发展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国内多位政府监管部门、专家学者和经销商代表达成共识:中国红木市场从2001年至2014年为增长期,进口和存有量每年增长50%以上;从2014年以后进入衰退期。
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可用可流通的红木越来越少了,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导致:
其一,政府管控日趋严格。
国家和政府对涉及环境及濒危物种的管控日趋严格。近两年来,海关加大了通关查验力度,并开展多次专项行动打击走私。2016年8月初,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发布《关于暂停核发沉香自动进出口许可证的公告》,称自即日起至2017年4月30日,暂停受理沉香进口和再出口申请并停止核发沉香进口和再出口许可证。此外,越南、老挝、缅甸等主要红木出产国也实行出口配额等政策,减少了原材料的产量和出口量,导致全球红木产量和流通量下降。
其二,资源过度开采趋于枯竭。
由于红木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价值的双重作用,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红木产品价格连年飙涨,引发了东南亚各国的抢伐和大肆盗伐。特别是近年来,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因政府更迭、政策调整、政局变化、内乱战乱、族群冲突等诸多因素,致使乱砍滥伐现象极为严重。例如,老挝产红酸枝(又称老红木)原本生长在高海拔地区,近年来由于大量砍伐,在海拔1000米的地区已难觅踪影。缅甸是紫檀属的原产地,小叶紫檀、大果紫檀、刺猬紫檀等都是这一区域的名贵用材,但目前存有量和流通量大大减少。有消息说,缅甸政府为了保护其境内的红木资源,将在一两年后禁止红木出口。随着这些国家红木存量的减少和政府管控、贸易限制,未来可出口量将会越来越少。
其三,国内消费市场日趋理性。
中国在2014年前后达到红木消费的顶峰,一些高端和大件的用材大户,例如船、宫殿、庙宇、园林绿化等,也加入到红木抢购的行列,导致国内各地市场及收藏空间容量爆满,致使国内用材市场趋近饱和。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许多红木家具生产企业遭遇市场寒冬。在政府的管控和舆论的宣传下,人们对红木的态度正发生变化。许多消费者从之前的一味追涨心理,逐渐转变为理性、欣赏和科学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