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是什么?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家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性,并兼具很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与追捧。 所谓“山水”,历来众说纷纭,有山水、山岳、山川等说法。于山水画而言,其概念相对明确,即“山水”可代指一切有形之水(包括瀑布、溪流、湖泊、大海等)和有势之山(包括山峰、丘陵、岩石、高山等)。中国山水画也就是以表现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艺术。 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对山水产生了崇拜之情。《尚书·周书》有云,周人“封泰山,禅梁父”;战国时齐国曾“祠名山大川”,说明古人对山很有敬畏之心。而先秦儒家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同时还赋予了他“素王”“帝王”的称号,将孔丘比为天下的主山,把孔子故居比作天下的首府——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泰山北斗”的概念了。这种文化意识对中国画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的山水画始于汉代,但初期并不成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理论中才有了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如晋代画家、文学家兼书画家卫协所言:“夫画者,文人之事。文之所至,画亦随之。故善画者,必先读经史子集等书,然后为之。” 到了唐代,由于“李唐”“赵匡胤”等皇帝的喜爱与推崇,加之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使得山水画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已经不仅局限于青绿重彩,而出现了金碧山水、水墨山水等多种风格。而五代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则已完全脱离了人物画的束缚,彻底成熟了。
随着元代文人画风的兴起和发展,山水画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文人画在明末清初达到了顶峰,在绘画理论和实践上都影响着后世。其中的代表人物董其昌在《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故写生不过借笔端写出胸中经营,岂不见‘作画必得天时’‘构思最宜清静’之说。”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画尤其是传统山水为何多以“意”为主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