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溪画中国有吗?
牧溪,原名陈宗寿,字寿,号牧溪野樵、牧溪渔人等,祖籍福建宁德。 牧溪是个奇人。他既不是职业画家,也不是美院科班出身;他一生没有留传下一首诗词、一篇文赋或一幅书法,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理念仅依托于他的数百幅绘画作品——但即便是这些画作,也没有留下创作年月及创作地点的印记。研究牧溪、赏析牧溪的作品几乎完全依赖于他的作品本身以及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可见其创作之专注、生活之极简。
当然,最惊人的还莫过于他在元代末年(1354年)以散曲形式自比唐代文人高适,“我高太史,千古风流人物,曾记得李陵送别。” 元末明初,政治动荡不安。在如此一个混乱的时代,一个文弱书生却自比西汉大将军李陵,此是何心?! 有人猜测他是以退为进,实则是为了自保而暗地里怀有复汉家江山社稷的雄心壮志。如果真是这样,则其骨气实为可贵。 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到了明代中叶,社会经济和文化渐渐复苏,文人们开始扬眉吐气,这时候又出现了很多推崇牧溪的评论文章,如周履清的《闽中画史》、朱谋垔的《画史会要》等等。
明末清初诗人、散文家徐渭甚至这样称赞牧溪的画:“梅花雪后开犹折,杨柳风前瘦更垂。” 以梅枝、柳条自比,把一个文弱的书生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直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很多方面感受到牧溪的艺术魅力以及在他身后逐渐形成的艺术流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