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折什么时候有?
7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商业票据的发行和兑付工作,当时没有银行,只有邮政部门办理简易储蓄业务(只限于1元起存的定期、活期两种存款,且无法支取);80年代初,开始建立城市信用合作社,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但利率较高;到85年左右,才开始建立商业银行体系,并逐渐引入国外金融资本进入国内开办银行业务(如外资银行)
最早出现的是个人支票,出现在90年代中期,那时候还没有银联卡的概念,所以是各家银行各自发卡;之后才出现了银联卡; 信用卡是交行最先发行的,但是交通银行一开始的信用卡业务是不给外币提款的,也就是不可以用信用卡出国消费或取现,直到2004年才放开限制。
至于你说的存折,最初的个人金融理财业务是在建设银行试点开展的,最早的“理财中心”就设在建设银行北京西四支行,那时还没有“理财”这个词儿呢! 个人存折是后来随着网上银行的发展而出现的,因为网银最初是建行的特色,后来其它大行也陆续跟上,客户就可以在网上直接看到自己的账目情况了,不需要再去柜台打对账单了。
存折的使用起源于国外,国内的存折使用是存折随我国银行的一系列的改革同步前进的。我国第一代存折产生于80年代初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储蓄事业的发展要求银行要对个人的存款加强管理,在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对公业务后 ,各行抽出部分力量开始从事存折的研制工作。 80年代储蓄存折处于试应用阶段,各行研制的存折样式和功能存在很大差异。 这一代的存折为2,3,4联复写式存折,纸张为200克道林纸涂磁制成,存折记录字迹随时间的延长极易褪色(特别是封皮上的网点名称和折角处的字迹)给客户使用和行内的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在存折制作材料和质量的控制方面各行采用的手段也不相同。
随着90年代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各行对存折的使用进一步明确,各行也逐步意识到存折在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始加强对存折制作和管理方面的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存折印刷过程中的应用,第二代存折应运而生。 这一代存折的制作采用了单纸单磁,两联(存折联和存根联)的设计。存根联为一次性打印,存折联为复写式,纸张采用120-130道林纸涂磁制成。由于存折纸张变薄在涂磁过程中磁粉没有足够的吸附力量,存折出产后不能及时编码(打折号)磁条极易脱落,同样对客户使用和银行管理带来不便。
第三代存折产生了。第三代存折解决了上述两种存折存折联字迹长时间易褪色及磁条易脱落的问题。存折采用三联复写式存折,纸张采用200克涂蜡道林纸涂磁制成。第三代存折基本可以满足银行和客户的要求得到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