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泉瓷器是什么年代的?

聂湘峰聂湘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题主说的应该是“青瓷”,而不是“瓷器” 现代的陶瓷行业分类中,“瓷”指的是烧结温度在1230℃以上的无机非金属材料,而我们熟知的“瓷器”其实是指施釉后的低温瓷(高温瓷是烧制温度大于1300℃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陶器”,因为古罗马人会把精妙的雕塑涂上一层釉,然后烧成瓷器一样的东西,所以这种低温瓷在欧洲叫做“ceramic”,这个词也来自拉丁文“cera”,指代的就是“油漆、油脂”,我们日常用的瓷砖实际上也是这个范畴的“陶器”。

而青瓷属于原始瓷,即早期的瓷器,它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特征是烧成温度达到1230℃以上,同时表面施有一层透明的釉材料。早期青瓷的釉质多呈青黄色或青色,故称青瓷,后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原料的改变,出现了粉青瓷、梅子青瓷等品种,但整体色泽并不如唐代的蓝绿釉瓷器那么艳丽。

青瓷的主要产地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资料记载了,唐朝时越窑产量最大,北宋时则转为汝窑(河南汝州),南宋时则以龙泉窑为最,所谓“宋五窑”就是指钧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这5个著名的窑厂,而由于宋代时南方各地普遍建有官办窑厂,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宋代青瓷多数都是北方产的(比如河北邢窑,陕西蓝田窑等)。元明清三代的青瓷,总体上已经缺乏唐宋时的那种高水准了,变得较为粗放和随意,不过也正因如此,才保存了很多民间的生活气息。

赵小英赵小英优质答主

从龙泉青瓷窑址考古、传世品及国内外出土物看,一般划分如下:

北宋前期:公元960―1020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前期)。此期紧承五代,制瓷工艺及风格与五代相比变化不大,有越窑的余绪,釉色青中泛黄,积釉呈鸭蛋青,胎质较粗糙,修胎不规正,釉面开细碎片,器型以盘、碗为主,也有水盂等文房用具。碗的造型较五代相比,圈足加高,碗心加阔。盘子较浅。

北宋中期:公元1021―1100年(宋真宗后期,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此期龙泉青瓷胎质渐趋致密,釉色青中泛灰,积釉呈翠青色,釉面有开片,碗的造型为葵口,圈足加高且外撇,玉璧底足。

北宋后期:公元1101―1126年(宋徽宗)。此期制瓷工艺有所下降,胎体较粗,釉色偏黑,釉面开片,器型以盘、碗为主。

北宋末期:公元1127―1138年(宋高宗建炎、绍兴年间)。此期龙泉青瓷得到恢复,胎质渐细,修胎规正,釉色青中泛黄。器型有碗、盘、罐、炉、粉盒等。

南宋前期:公元1139――1189年(宋高宗绍兴年间―宋孝宗淳熙年间)。此期龙泉青瓷得到蓬勃发展,胎体坚薄,釉色青翠,造型除北宋时期器型以外,还烧制高足碗等。

南宋中期:公元1190��1224年(宋光宗,宋宁宗嘉泰年间)。此期龙泉青瓷空前发展,工艺精湛,胎体坚薄,造型规正,釉色青碧,温润如玉,器型丰富,其中仿官器造型的鬲式炉、觚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南宋后期:公元1225―1279年(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宗,宋端宗,宋末帝)。此期龙泉青瓷由于战乱,生产受到影响,胎体渐粗,釉色不及中期,有的呈淡青色,器型以折腰碗、菊瓣碗、长颈瓶等为典型器。

元代前期:公元1280―1293年。此期由于战乱,龙泉窑场部分毁坏,制瓷一度停滞,胎体粗厚,釉色清淡,器型以碗、盘、高足杯等为主。

元代中期:公元1294―1323年(泰定帝)。此期龙泉青瓷恢复生产,釉色青中偏黄,器型以罐、瓶、盘、碗等为主,胎体厚重,有些器型底部无釉。大瓶、大罐及菱口碟为这一时期特点。

元代后期:公元1324――1351年(至顺至至正年间)。此期为龙泉青瓷衰落期,胎体粗厚,釉色清淡,大器增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