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是指中国哪个地方?
“北国风光”,一般用来指代东北地区,因为它是最接近北极圈的中国地区(南端离北极圈仅740公里)。 但是,“北国风光”这个词最早出自鲁迅先生1935年写的《故乡》。在这篇小说里,“北国风光”是作为与“江南好”相对的一个概念出现的,因此这里的“北国风光”显然指的是整个北方,而非仅仅指代东北地区。
从历史上来看,东北确实是个“北国”。在西汉时期设置了辽东郡和玄菟郡来管辖今天辽宁和吉林的南部,东汉时期设立了乐浪郡来管辖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和日本海沿岸,可见东北在古代就是中国的北方。 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鲜卑等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东北变成了他们的天下,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长江中游一带,所以这个时候的东北又成了“南方”。
隋炀帝在位时曾先后三次攻打高丽,就是想重新将东北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中,但都以失败告终。到了唐初,高句丽入侵新罗,威胁到了唐朝在半岛上的利益,唐太宗遂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发兵攻打高句丽,直到贞观二十年(648年)才攻下辽东,这时距离汉武帝击败匈奴、将朔方列入汉朝的版图已过去将近两百年。虽然高句丽的地盘主要在东北地区,但其政治中心却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因此这个地方在唐代也被称为“北燕”,而以它为中心的东北地区自然就成了所谓的“北国”了。
事实上,“北国”不仅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出现在一些古书中的西方记载中,例如成书于公元三世纪的《汉晋西羌传》就提到“河陇诸羌皆鲜卑种”,而“鲜卑种”则分布在“北国之地”。同样成书于三世纪的《魏略·西域传》中也称乌孙国“本塞外之国的宛国,其王姓乌孙氏;国在西边,匈奴之北,所谓北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