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典籍有什么问题?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好在浙大做了一次讲座,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可能不太“正统”,仅供参考。 先说两点前提:
1、中国的书学理论是随着书法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然也会有倒退的情况)。所以如果拿某一历史时期的书学著作来评判另一段时间的书学发展是很不可取的;
2、中国的书法理论主要讲的是笔法(书写方法、技巧)和章法(作品布局),对墨法的研究是比较忽略的,对书体演变的论述也较为简单,这是因为笔法与章法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千年万变,而无论字体如何演变,笔法与章法总是有迹可循的;但墨法的探索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同书法家对于用墨的理解千差万别,同样一幅字,不同人写出来用墨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对墨法的探讨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使得后来的书论作者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理论体系对古代的书学成果进行提炼与归纳——这不是作者水平的缘故(尽管作者的视野往往会影响深度),而是因为书学本身就在不断发展变革的缘故。
基于上面的两个前提,我们就可以来说说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书学著作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了——因为笔法和章法的元素比较稳固,不管作家个性多么鲜明,你总能找到与其风格相符的笔法与章法的描述;但是墨法就不行了,不同的书法家对于用墨的解释相差甚远,你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去衡量古人的用墨手法,自然会觉得古人对于用墨的理解参差不齐,难以上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