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张代表多少人民币?
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纸币和硬币的面值是怎么确定的! 我国现行流通的纸币,最小面值是1角,最大面值是100元;硬币最小的面值是5分,最大的面值是1元。 那么,一个世纪前,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发行的纸币、硬币的最小面值都是怎么样的呢? 比如1938年发行的法币,最小面值为1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一元钞”;英国在当时发行了2便士到5镑的大面值货币,2便士当时相当于我们的2角钱,5镑相当与我们的50元钱。
二战之后,大部分国家仍然延续了战争之前的面值体系,只是稍微做了调整。比如我们熟悉的英镑,最大面值仍然是5镑;加拿大发行的纸币,最小面值仍然为1元。而美国和澳大利亚则比较奇葩,他们的纸币最小面值竟然只有5美分和10美分——1元人民币大约可以兑换1.4美元,也就是说,他们的一张纸币,顶我们4枚钢镚儿。 到了60年代末,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开始爆发民族独立运动,这些国家纷纷脱离宗主国独立,并且更换本国的货币。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体现本国货币的价值,新发行的货币面值普遍偏大。比如刚果(布)1967年发行的新币,最小面值就是1万,也就是1000元;津巴布韦在2009年更换新币,最小面值高达1亿。而我们中国,在1967年到1976年间也发行了面值很大的钞票,比如1000元券。
70年代后期到现在,世界各国除了保留少量的5美分和10美分的辅币外,大多发行了10元甚至更高的纸币。而中国是在1980年发行了10元券,1999年又发行了20元券,现在正在大量发行的100元和50元纸币,其实是在2004年和2015年发行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我国的纸币确实要比国外小面值少很多 当然,我国也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一方面,我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实行银本位制或者银圆本位制,这种制度下,法定货币的成色就是银,其大小值取决于其含银量;另一方面,清末民初,外国银元在我国大量流通,它们往往被视为“准货币”,被人们当做货币使用,我国当时的纸币都比较大。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统一财政经济,我们也曾大量印制钞票,这导致当时的纸币面值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