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大还是毛大人民币?
在“毛”字前面加个定语,“毛线”应该更合适一些吧~ 首先明确一点,我国发行的人民币只有5角和5元两种面值(第5套人民币)。1元和2元的已经退市;4角的纸币(第四套)已经在1996年退出流通领域了哦~所以不存在什么3毛、6毛之类的说法…… 至于5角钱换成“毛”,这显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因为过去人民币的纸钞有硬分币和软分币之分,而5角钱正好是软分币中最小面值。
在旧中国时,由于国民政府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人们对于“分钱”很敏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统购统销的政策,极大程度的控制了市场物价水平。但由于人口众多,贫穷落后,我们的人均GDP很低,财政收入也很有限,面对庞大的公共支出(包括战争支出和支持世界革命支出),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人们日常使用的零钱“分”“毛”“块”等等,其实一直是相对于第二套人民币的“圆”的面值单位。例如买一个鸡蛋8分钱,买一袋面粉2块钱…… 在改革开放后的早期,由于外汇管制严格,进出口贸易总额不大,央行主要是调整居民和企业手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比例,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头寸指标,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那时候人们经常听到的“金融调控手段”是指“紧缩”或者“宽松”。“松紧度”是一个直观的评价标准。 后来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开展,外资涌入,外贸结算需要使用外币。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外汇在市场上下浮动。从1994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框架。
如今,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数字技术的出现,让传统的纸币、硬币的发行与流通环节变得不再重要。央行负责管理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交易,通过对各种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估和实时监管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风向。 而人们在使用移动支付时看到“手续费”之类的提示,实际上就是央妈通过商业银行传导的货币政策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