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是多少人民币?
在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下,10元钱指的是票面价值为10元的纸币;在硬币流通的货币制度下,10元钱可以理解为面值10分的硬币,也可以理解为含金属量(成色)为4.5%的白银制成的直径大约2.3cm的银圆。 在近代币制改革前,我国一直沿用银本位货币制度,以银锭、银元为主。到了清朝末年,为了适应外贸发展和外汇的需要,开始铸造铸币和发行纸钞。当时规定的汇率是每英镑折合115枚银元或86公斤白银。所以5英镑就相当于575枚银元或者430公斤白银。 而每一元银元又等于10枚当十钱(即一枚大清铜币当十文),因此575枚银元就等于5750枚当十钱。 后来由于银币贬值,1936年开始实行法币政策,停止铸币,以金圆券代替银元作为法定货币。规定金圆券一元等于过去银元一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壹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先后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三套人民币,但这两种纸币与第一套人民币的兑换关系一直让后人颇为疑惑,因为两种新版纸币发行时并没有注明其与第一套人民币的兑换比例。那么,第二套人民币兑换第一套人民币的比例到底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从第二套人民币中三元券的背景讲起。 三元券的背面图案为长城,而正面左上角则印有“叁圆”字样。这是因为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国民党军队败退之时弃守了延安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宛平县城,为了维护解放军的尊严,中央军委决定补发一个军功章给三野一位名叫谭秉文的师长,这个纪念章的图案就是万里长城。在第二套人民币中出现了三元面值。
根据有关资料,当时因为物资匮乏,人们生活极度贫穷,所以虽然三元面值很大,但在现实中很少有人用这么大额的纸币,通常都是将其换成二角甚至更小的辅币。国家财经部门建议改用另一种面值较大的主辅币制度,也就是现在的第五套人民币的体系。但是这一主张遭到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的反对,他主张保持第四套人民币的流通,以便于百姓日常交易。
最后,国务院采纳了南汉宸的意见,保持了四套人⺠币的流通,并且不再发行三元面额的纸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对三元面额的纸币的印制工作。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自1955年至109年为止,我国共印刷了70亿张三元钞票。这些钞票如果连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差不多26圈,足够所有中国人每人拥有10串(一千张)!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三元钞票并没有全部发放出去,据估算约有近40%的三元票幅至今仍存放于人民银行金库之内。这些钞票如果流通进市场的话,至少值4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