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铜钱价值多少?
明太祖朱元璋创建明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力提倡民间铸钱(主要是黄铜币),规定百姓可自铸制钱,禁止私人铸铁钱、大钱和私炉炒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下令除京师外,各省设铅矿冶局,统由工部管辖。当时全国共有20几处冶局,每年约产铜45万斤,但到洪武二十三年,因缺铜,朝廷还从外国进口了7000余斤铜。 明代中后期由于军费开支庞大,加上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盐课和茶课两项税收,对铸钱不感兴趣。因此除了万历初年的“三大通宝”以外,很少有新钱币发行,旧的制钱也得不到维护而日渐磨损,质量下降;到了末年更是出现钱荒现象。
崇祯十年《财赋全书》记载了明廷面临的钱荒状况:“今计之:内府及各省所积银,共该四百余万两(注:按内库贮银五百万两计算,每两平均有9枚制钱),若以流通市面,约值三千万文;再加各省积钱共该一千八百万文;则共该四千八百万文。然此止可通流使用,若欲鼓铸成钱,仅足供应数省之用而已。至京内外各官俸禄及工程支用过钱,不计其数,皆于内帑(内库货币)支给。” 以上所述为明廷官方储备的货币量,如果再加上民间收藏的和流落在国外的不计算在内,实际数量还要大得多。
总之可以这样说,明末的时候虽然政治腐败,军事不振,但却出现了经济上的“小康”局面,商品货币关系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中央集权制度却在破坏着这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