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香壶有价值吗?
我有一把1983年生产的泥香壶,请问现在有市场价值吗? 这是一把意义非凡的紫砂壶,意义不在于壶本身的价值几何,而在于它见证了紫砂行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历程。
中国的瓷器、紫砂器历来是作为礼物相互馈赠的佳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张仃来宜兴调查工艺美术产业时,曾提到当时的紫砂壶“都是作为礼品用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因国际交往中赠送礼物的风气不好,故以交换样稿的形式进行,“我们出样稿,他们做器皿”;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恢复,礼品形式又变成了“我们用土特产(如茶叶),他们用艺术品”。 这把壶的制作时间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时,商品经济逐渐活跃,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开始朝着工厂化生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手工业者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到市场上出售。由于此前一直作为礼品相赠,所以制作数量较为有限,加之市场开放之初人们对于这类“新事物”的接纳程度不高,故而起初的流通量并不是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成熟,此类作品的收藏价值逐步得到了认可。从收藏的角度来说,此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壶虽然制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它并不是那一段时间的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的紫砂壶上,作者的名字是被刻在壶底上的,而这一把壶的壶底却没有任何的落款,只有一段编号:830405,这个编号应该是制作这壶的日期或者工号之类的标记,这样的处理在那个时候是极为特殊的,因为它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这种不署名只刻编号的做法在当今的市场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因为现在的人习惯了署作者和制作者的名号。
从文物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把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从艺术和鉴赏的角度来看,这把壶则显得平淡无奇了。因为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作,不仅是因其制作精巧,更是因为其蕴含的精神和气质足以打动观众。这把壶尽管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但是就艺术本身而言实在是乏善可陈。当然这并不是指责的话,毕竟也不是所有的艺术都要去追求所谓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