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汝窑有多少价值?
北宋时期,汝窑是宫廷专用陶窑,造办处制度,由朝廷直接管理,匠师主要来源于江南各地选送的上等艺人,如杭州、越州等地,据说挑选的艺人必须是“十指不沾泥”的“士族”才能担任。 宋徽宗赵佶是个文化造诣很深的皇帝,他对陶瓷品质要求很高,对造型和烧制技法都很有研究,亲自做了许多瓷模,并设计了大量花纹图样给工匠们使用。
在北宋末期,由于宋金战争和内部叛乱,导致原属河南府的汝州地区一度荒芜。直到南宋初期,才又有人开始在这里建窑烧瓷。虽然此时的汝州地区已经不再属于中原地区,但是制瓷的工艺和用料却没有丝毫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南汝窑”或“汝窑系”,其产品主要是供皇室贵族使用的。 南宋时,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也向江南一带集中,所以江南地区的瓷器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尤其以浙江绍兴地区的青瓷最为著名,其造型清新典雅,色调柔和淡雅,深得文人雅士喜爱;而同时期的江西景德镇则因为出产白瓷而闻名于世。到了元代,随着蒙元统治者对于汉地控制的稳固以及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元朝廷下出现了许多专门制作瓷器的手工坊,其中最有名的是“浮梁瓷局”,所烧制的“青花瓷”深受皇室喜爱。
进入明代以后,由于官窑制度的消失以及江西地方官府对于民间窑口的压制,景德镇成为了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一个瓷业生产基地。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样一个烧造场所却在当地百姓口中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的内容大同小异:说是在明朝末年,有个姓黄的道士在此炼丹,偶然间发现了烧制瓷器的方法从而创造了“景德年制”的商标。
后来清兵入关后,由于明末战乱等原因使这一带瓷业萧条,“景德年制”也逐渐被遗忘。直到康熙年间这里重新兴盛起来,人们才想起这个传世已久的商标,于是“景德镇”这个名字也就流传下来并被普遍使用了。那么,“景德年制”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有专家根据出土文物以及文献资料进行考证后发现,这种刻有“景德年制”铭文或者印有“景德窑”款识的瓷器确实存在于明末清初之际。
这应该就是当时官方认可的窑口了! 总之,无论是北汝窑还是南汝窑,它们的胎体都比较细腻致密,烧结程度也很好,用手掂量会有一定的分量感。而且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没有掌握利用气体或液体流速来测量温度的方法,因此只有依靠经验来控制温度。
在烧成过程中,一旦炉内温度出现偏差,就会令一部分瓷器产生熔融现象(烧结过程的最后阶段,釉面会先于胎体融化),这样就会导致某些瓷器上出现缩釉或流釉的现象。这种因温度控制不当而产生的瑕疵现在已经极为难得,也正因如此,汝窑瓷器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