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的粮票价值多少?
1955年,国家粮食部印发《全国粮食统购统销计划》,决定在全国实行粮食计划收购、计划供应,同时在发行粮票的同时收回纸币,以利管理和核算。 于是就有了各省、市、县成立的粮食局(公司),下设购销科和供应科,分别负责农民手中的余粮收购和国家粮食的调拨、分配、供应。 同时,国家粮食部还印制了全国统一粮票(后改为购粮券),分发给各地粮店使用;并印制了各地轮换粮票,发给各地商业部门及供粮站作为销售凭证。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国内出现了粮食紧缺,国家开始大量调拨粮食,发放各种名目的粮票,以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当时没有实行市场经济,一切以计划经济为主,人们买菜、买肉、买粮食都要凭票证购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票证”的退出,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如今,30多年过去了,这些曾经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票证”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市场经济的舞台。然而,一些特殊的“票证”却因其不可重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珍贵的历史价值而受到了收藏家们的追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粮票”。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现存的各类票证约280多种,而在众多票证中“粮票”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历史考古价值。 那么,曾经不起眼的“粮票”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呢?
首先是因为“粮票”的数量大,品种多。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共有4000多家工商企业从事各种粮草、饲料的征购和销售,发行的粮票品种达1000多种。
而到了“文革”时期,全国各地印刷厂加班加点地印票子,仅北京市就累计发行各种粮票60多种。这些成千上万种的粮票像雪花片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次因为“粮票”的使用时间长,从1955年至1993年,整整38年时间,它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留下了每个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第三是“粮票”的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文物特性。 “粮票”作为一种特定历史的产物,其蕴含的时代信息是其他任何一种票据都无法比拟的。
“粮票”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大部分都为手工刻制,加上那个年代受技术条件所限,很多“粮票”都有着不可避免的瑕疵和缺憾,这些特正是今天的人们欣赏和追捧它们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