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9年两分值钱吗?
不值! 纸币作为商品,其价值取决于两个因素:发行数量和流通损耗。 先说第一点——发行量。我国近代通货膨胀相当严重,主要原因是战乱和财政困难导致的货币供给不足,因此只要数量稀少,即使是废纸也值钱(比如袁大头);而国民政府统治的后期,法币发行量大增,超过当年银元券的数量很多倍,一张十块的钞票可能仅仅因为印制就耗费了十几亿的铜元(当时的制造成本)……所以后来甚至出现了“法币等于零”的言论。
第二点——流通损耗 流通损耗是指纸币经过流通领域,由于摩擦、磨损或者被水洗等损失一部分的价值。这属于正常损耗,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有代价的消耗”,这种损耗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过这种损耗没有上限,只要人们继续使用该纸币,它就会在流通中逐渐被磨损掉,直至完全丧失作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流通损耗只适用于正常的纸币,也就是那些由国家背书的本国法定货币。
但民国时期的纸币种类复杂得令人发指,除了上述的法币外,还有各种地方的银行券(俗称洋钿票)、军用票、关税兑换券、农贷票等等,这些纸币的性质介于信用与货币之间,本质上是地方政府或者军队基于信用的票据,虽然它们也可能因为面值小、数量少而升值,但绝对比不上法币那样稳定,而且升值的幅度远远小于因通货膨胀损失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