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种纸币的价值不同?
就现在而言,人类社会流通的纸币其实只有两种,即流通券和兑换券(前者主要指各国发行的法定货币,后者为国际结算银行设立的特别提款权)。所谓“面值”,其实就是代表这枚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量大小——“一美元、壹圆”就是这么来的;这个货币量的大小,取决于发行这枚纸币时所用的原料成本,以及维持这枚纸币信用所需付出的人力物力。
当然,货币的价值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如发行者的信誉——这直接决定了该发行者所承兑的债务是否值得相信。但归根结底,任何一枚纸币的价值取决于该纸笔的“面值”和其所属发行者的“信誉值”——注意这里的“信誉值”与“面值”概念类似,都是表示人们信任该发行者所能付出的最低价值。 如果A发行机构希望自己的纸币得到其他机构的认可,那么它必须提供足够的理由让其他国家相信,接受A机构的纸币是安全的,而这个安全程度就是由A机构的“信誉值”来决定的——因为任何其他有信用风险的交易都必须通过这种交易机制来体现其成本。所以可以理解为每个国家或组织的信用就是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在特定时期可偿付其全部债务的最大金额。
比如美国目前GDP总量约为15万美元,如果美联储希望国外持有更多美债(相当于增加美元的供给),那它就必须得把国内的一些财富转让给海外,比如把一些矿产资源卖给中国,才会使更多的美元流到全球各地。而为了补偿中国的损失,就需要增加中国手中美债的票面价值和数量,这样才是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易。 事实上,各国央行之间为了维持本币的信用,也是通过相互买卖外汇的方式,来使得彼此手中的外币能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毕竟各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减少)也就是该国央行的外币资产增加(减少),因此只要各国都在增持外币,就不会出现某国大量抛售自己手中外币资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