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的大清铜币价值多少?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开始在全国各主要城市设立“户部银行”,以“办理各省钱粮、支放俸银”为主要业务;同时,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鼓励对外贸易和商业资本,于是一并引入了西方的“银本位制”——这就是俗称的“元宝票”。 最初,户部的银元币值均很大,一圆至十文不等。后因民间杂币太多,影响流通秩序和财政税收,于是从1914年起,铸行小面额辅币,有二角、一角等,而五文、二文的圆形币不再铸造发行。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导致各地战乱不已,因此货币混乱不堪,各种不兑现的纸币满天飞。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中央政府于1928年开始尝试统一币制——这就是著名的“废两改元”。 所谓“废两改元”就是停止银元的流通,废除银两的计值单位,统一采用国民政府的法币。但当时工业基础薄弱,冶金技术落后,根本无法自己冶炼纯银,所有法币都是由英国、荷兰等国代理采购进口,所以初期的法币完全是依赖外力来获取的。 而大清铜币就出现在这一历史节点上。
当时清廷已无力控制各省藩属,更无心继续铸造发行的钱币。在晚清至民初这段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各省滥发钞票,民间也以土秤交易为主,铜币的流通范围及数量都大起大落。随着民国二十年(193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更加速了银根紧缩的过程。
就在这种情势下,中国财政部于1935年底发布《修正赋税统一发行法》,规定国家统管货币发行,自1936年初率先在东部及西北地区推行,并将原有的法币改为“中国人民银行币”——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