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分钱是什么?
“分”字错啦!应该是“角” (角)是旧中国辅币的单位,即一枚银元折合十角钱。因银元值一圆(元),所以也称“一圆银”;又因外国银元在中国流通时,通常剪去英帝女皇头像,故又称“光洋”或“大洋”。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通行的货币为银元、制钱两种。
由于制钱形状类似于英帝国时期的便士(Penny),因此被俗称为“皮洋”。而银元,因其面额大多有“园”“角”“分”等字样,被称为“洋分”“洋角”“洋元”等,1枚银元折合1000分(当时1亩田价值约200元,约合现在的人民币9万余元)。
这种“洋分”“洋角”的称呼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例如,解放前东北某地发行的一种证券,其面值就写着“奉币券”,每本合大洋两角。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沿用人民币这一名称。但自1953年起,国家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这时的人民币单位是“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1块钱也就是10角钱,而1角钱就是10分。这种计量方式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