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袁大头壹角存世多?
“银元圈”里有一句话,叫做“孙小头最大,袁世凯最小”,这话的意思是说,在民国期间铸造发行的银币中,面值一元的新国币“孙小头”最大,而面值一角的“袁世凯”最小。这句话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却道出了民国银元的一层真谛。 “孙小头”和“袁世凯”这两个名字,是人们在收藏与研究民国时期贵金属纪念币时,对两种不同版别的硬币的通俗称谓。其中,“孙小头”指代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至1936年间发行的一枚圆形银币,正面刻有袁世凯头像及发行年份;而“袁世凯”则是指北京民国政府于1914年至1950年之间发行的一枚方形银币,背面铸有嘉禾图案并刻有“中华民国XXX年铸”字样。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袁世凯”与“孙小头”均为金属幣(即法币)而非银圆,因为自清末开始,我国货币制度多次变革,清朝末年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发行的银元称“银圆”,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中央银行体系后发行的银元改称“硬币”或“銀幣”,这两种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袁世凯最小”呢?这是因为,尽管“袁世凯”的面额为一角,但因其体量较大,且含银量高,因此价值相当于现在的几元甚至上十元钱;而“孙小头”虽然是面额为一元的硬币,但其体量较小,含银量低,价值却只能相当于现在的三四元人民币。由此,我们在市场上往往会看到“袁世凯”的交易量大而且价格也比较稳定,而“孙小头”则数量较多且价格比较混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恐怕是因为“孙小头”在铸造及流通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质量问题所致。
据相关资料介绍,由于当时的铸造工艺不够先进,加之原料成色不足,致使“孙小头”在流入市场后大量熔毁,以致其数量远远小于同期的“袁世凯”。为了弥补铸币材料的损失,南京国民政府后来只能大量购入英国铸造的机器,从而制造新的铜锌合金镀银“孙小头”以供市场之需。不过,这些后来补造的“孙小头”因材质的问题常常被误认为伪币而被拒收。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会发现,虽然“孙小头”的存世量据说比“袁世凯”要多许多,但在市场上交易的价格却往往高于后者。这时,我们就需要擦亮眼睛,仔细鉴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