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五年出过袁大头吗?
“袁大头”,顾名思义,即袁世凯发行的头上带有类似毛泽东写的“袁大头”字样的银元。其实,最初这样的银元上并没有“袁大头”字样,只是后来由于老百姓对一些银元品质的不信任,希望将那些成色不好的银元退掉,于是人们就根据谐音给这些银元起了“袁大头”的绰号。其实,真正的“袁大头”是正面写上“袁世凯像”,背面写有“中华民国×年”和“壹圆”的银元。那么,“袁大头”有没有出过民国五年(1916年)的呢?
关于“袁大头”出产年份,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正面袁大头,背面寿太阳,中间嘉禾币,十年加十年,二十年狗头,三十年大头羊。”这首歌谣把当时银元版面的主要特点归纳得相当确切。
“袁大头”从1914年开始铸造,直至1951年完销,历时三十余年,铸造量多寡不一。其中,1914年(民国三年)、1920(民国九年)、1928(民国十七年)、1934(民国二十三年)、1952(民国五十二年)先后曾多次铸造。据有关资料记载,“袁大头”总产额大约有七亿枚之多。如今,它已成为收藏爱好者历来较为重视的集邮珍品。
据查,1914年时,袁世凯取“袁”字而减去“女”旁,以显示其“男子汉大丈夫”之气概;也有人说是为了避女性缘,袁称帝失败后为免除后患将其妻毒死,人们痛恨这个人,所以将“女”旁去掉;而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因为袁的本名“隆平”,“隆平”和“女”拼音相同,如此而已。
而关于“袁大头”的称谓和由来,则是由于当年有很多银元商会为了图个吉利,将一些成色不足或者品质有瑕的银圆谎称成色达标,质量合格的银元。有些商人还在这些银元上凿上个“九”字,以象征“久”远之意,希望能够长久赚钱。但他们这一“好”心反而招致不良后果:由于很多“九边银圆”的银质达不到标准,便惹出了一系列纠纷,严重的甚至还造成了经济案件。这就是“九”字花银元的来历。而由于“九”字与“头”字谐音,渐渐地,人们便把这种假银圆叫做“九(久)头”,后来渐渐演变为“小头”或“洋头”。
那么,“袁大头”有无出过1916年(民国五年)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1914年说起。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宣布颁布《中华民国国规》,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臣民一律平等,民拥臣权,有言论、宗教、信仰、出版、结社、罢工之自由;承认政治自由、社会发达、土地国有,认为国民均有理怨权、控诉权;国家保证统一之军政、统一之财政、统一之军制;并规定每年三月五日为国父遗像节,以奉祀孙中山先生。这是中华民国的第一次宪法。
同年9月15日至10月5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会。10月6日,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1915年1月1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5年5月9日,批准借日款办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五省铁路,以图巩固其封建独裁统治。5月26日袁世凯又通过借债及“币制改革”、“奖励金工业”、“盐业新政”等举措,以稳定动荡不已的时局。
此后的几年间,由于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社会生产凋零,经济凋疲。“袁大头”虽然仍持续铸造,但民间并不认此币,对其抵制而流通不畅。尤其是1918年北京币厂将“袁大头”和“开国纪念”银币混铸,更引起了公愤。于是,在北京制造了以张作霖为首的一系列事端,拖延了国民革命向前发展。
从以上所述可见:就社会背景来说,1916年即“民国五年”的“袁大头”是根本不可能会出来的;就其“九(久)头”(小头、洋头)的不良口碑来说,就算“袁大头”有出民国五年(1916年)的版本也不可能得以流通;就袁世凯本人来说,他最害怕的就是百姓揭竿而起,如果“袁大头”继续流通,一旦百姓群起而攻之日,岂不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