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医书何时值钱?
在古籍收藏中,大家对古版的四大名著、琴谱棋谱、戏曲曲艺、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很热衷,但对古医书却少有人问津,实际上中医古籍价值很高,且升值空间也不小,应当得到收藏者的重视。
中医古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不知拯救过多少生命。中国古代医学大约萌芽于殷商时期,经过春秋战国的不断发展,到西汉时期已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尚书》、《庄子》、《老子》、《诗经》、《易经》、《周礼》等先秦古籍中对古代医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成书于战国和西汉之间,是中医学术流派产生的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诊疗规律,为内科学奠定了基础,历代医家推崇它为“方书之祖”。西晋王叔和著《脉经》,为脉学建立了理论体系。齐梁间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是集秦汉以来本草学之大成的本草书。唐代又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宋朝政府组织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及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等。
中医古籍由于是一些专门性著作,且印刷数量不多,存世量比其他古籍更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如晋代医学著作《颅囟经》专门论述颅囟疾病。宋本宋刻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是现存各种《素问》版本的祖本,流传至今极少。清代张志聪所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有多种版本,但都是清人所刊,只有199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明本,为存世孤本,十分珍贵。中医古籍的收藏和鉴定方法与鉴定一般古籍方法相同,可遵循版本、印制、行格、字体、纸张、装潢等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