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帽顶戴哪出?
一、清代官帽顶戴的材料:
清代的官帽沿袭明制仍叫乌纱帽。皇帝、皇子、皇孙和亲、郡王、贝勒、贝子等封建贵族及一至七品官以及国子监祭酒、司业、太医院院使、判,翰林院习读进士学进士的教习,国子监学正、学录、助教,太常、太仆、大理寺卿、少卿、寺丞,稽勋、太仆等寺正、寺副,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等官员都戴红缨乌纱帽。其中一品官用纯红球;二品上用红色,下用白色;三品用黑红宝顶;四品用杨枝绿地;五品用深蓝;六品蓝;七品用金黄色;其余则用黑缨并插饰孔雀翎。八品、九品及国子监博士、助教及各省经历司经历、都司、通判、县丞、州同等小官则戴无缨黑色方翅盖巾即方巾帽。
清代的官阶从一品到九品分为九级,又分成九等,加上皇帝、皇子、皇孙和亲王等封建贵族则通称为十八级。从清朝一品顶戴到九品顶戴的材料开始讲。朝珠,顶戴的象征物,一般由珊瑚、水晶、玛瑙及翡翠等宝石串成。一般身份的官员只能佩戴颜色较暗的玻璃珠朝珠,而亲贵和大官则是佩戴玛瑙、玉、东珠等更为贵重的珠宝。朝珠有计数108颗的,还有为18颗的,都挂在颈项上,背后有塔形的佛饰坠在上面,两边还有3颗大珠子。一般王公大臣的朝珠不带佛饰。除了朝珠外,其它还有朝衣、朝带、补服、朝靴等等。
二、清代官帽顶戴的演变:
清代官员的顶戴制作分为顶座和顶翎两个部分。顶座用来显示官员的具体品级。顶翎用于显示官员的从属关系和身份,例如文官用花翎,武官用绒球。随着清朝历史的发展,官员顶翎的制度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从顺治时期的初步建立,到康熙雍正时期的细化与完善,再到乾隆时期正式以制度明文规定。
三、清代官帽顶戴的用法:
顶戴是清制官帽帽顶的简称。清代官员佩戴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顶戴花翎以表明品级,是清代独有的官帽定制。顶戴又分为顶和戴两个部分,顶是帽子上方一到八品官员佩戴的用金、银制成扁片,形状像一个“帽子盖”。顶的下方是一个可以插花上顶的帽冠。一至三品官员在冠上插“花翎”,四至九品官员在冠上插“绒顶”。翎是孔雀翎羽;顶的图案有珠、圆、花、宝等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