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用什么书法?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也值得深究……其实关于对联的书写形式和字体的选用,各个时代不同,各地也有差别。 古代对楹联的书写形式没有统一的要求,通常人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字体进行书写;但是到了明清以后,因为印刷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专门用来书写联语的字体——即“春联”体(又称“门对子体”),这种字体与印刷中的活字技术相关,在明代中期时出现雏形,到清代中晚期已经基本定型了。
“春联体”的基本特点是:结构疏朗、字距适当拉大、字形多呈扁势……这些特点都是基于活字印刷的要求而衍生出来的,比如,由于使用活字排版的时候要预先给每个“字块”留出印版上和纸上的空隙以便移动和粘贴,所以字的笔画不能太密集,否则就会粘连在一起无法分离;同时,为了便于从字块中取出单个的字来摆放排列组合,还要使单个字尽量“散”些才好——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影响着这字的形状,这里不细说了哈~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代的春联多数都采用竖写的格式而非以前的横写。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为了符合印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普遍习惯了阅读竖排书籍的缘故(注1)吧——至于说现在还有的人认为“春联是竖写不吉利的”那是毫无依据的说法!
那么除了“春联本家”——“春联体”之外,还有哪些字体或书体可以用于撰写楹联呢?答案是很多啦~~但一般来说,“春联体”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首选,除此之外还常常有如下几种情形:
A.以通用性较强的行书或者草书为主要载体。这样的好处在于无论什么水平的书法家都可以驾驭得住,而且易于书写。
B.以小楷为主辅以行书的楹联。适合于书房、堂屋等小型建筑或室内的环境,这样看起来会比较雅致一些。
C.以大字楷书为主的楹联。多见于祠堂庙宇牌坊等较大面积的建筑或户外环境的牌匾。这是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书写时的难度从而节省人力物力的缘故。
D.以篆隶为主的楹联。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如寺庙道观之类的地方会采用篆体作为楹联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房子用藏文书写楹联等等……
优质答主
个人认为,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答案的话,那就是“以字为本”“以书为体”(虽然可能有点矛盾) 先说“以字为本”——这里的“本”是基础的意思——比如写繁体的,那就尽量用繁体;写简体的,就尽量用简体……毕竟我们现在是站在现代汉字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嘛~ 但是!但是!这不代表就要把繁简混在一起写进一副联中,因为这样会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影响对作品的整体观感。还是那句话——“以书为体”(虽然这也是废话……)
这里要提一下,其实现在也有很多书法家在创作的时候会把繁简分开来创作的,只是不常见罢了~~而且有些老手笔,其创作风格本身就是比较偏文言的,这时候就更不必多说了~~~
春联的字形格式不外乎三种,一是“正方”、二是“长方”、三是“横披”,一般都由上下联与横批组成,“横披”的字数一般为四、五个字。字形格式多选用“正方”和“长方”两种。“正方”字幅高宽各四尺,写四字联“上联”或“下联”,“横披”的字可横写,可竖写;如果“横披”用五个字或四个字,字可作三行排列,其长短和对联“正方”字形大小相匹配。 “长方”字幅高四尺,宽二尺,写五行字的“上联”或“下联”,“横批”同上述。
春联的书法一般多采用楷、行、隶、篆书为主,字的排列多以上下联“首字”相向或相反,落款有钤印无钤印都可以,一般“上联”钤印在所写春联行脚尾的下角处,一般钤用一、二方即可,钤印印色以朱文、白文红印为宜,“下联”一般不钤印。
春联以“上联”为尊,所谓“有上无下”,“有下必有上”,“上联”在书写时其字大小应略大于“下联”,以示庄重,其尺寸按“正方”字形在25厘米见方、按“长方”字形则为23厘米左右。“上联”在书写时可多用“榜书”写法或兼带榜书风格,笔力应厚重,结字开张,气势博大。“下联”笔力相对稍轻秀,结字稍收紧,气势稍弱。横批内容一般为上下联的“主题词”,在书写时应视其五字和四字以取字法和排列方法,笔法也以厚重、博大为上,结字可以大开大合,字的间距稍大以取纵势气势。
春联的悬法应采用“传统”写法,以竖式为主。既“上联”字最后一笔向上翘、收笔向上,“下联”字最后一笔向下、收笔向下,“横披”字的写法无上翘,可稍向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