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弥勒佛佛像长什么样?
清康熙、雍正、乾降三朝,是清王朝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展鼎盛时期。康,乾二帝为推动社会发展,积极提倡文教、宗教事业,对佛教的复兴、弘扬给予了特殊的支持,在北京和塞外大兴佛寺和石窟。因此,这一时期铸造和雕刻了一批弥足珍贵、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极高、气势恢宏的佛教圣像,使清代成为继盛唐之后,我国佛教文物铸造、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崭新的高峰。
清代的弥勒佛像沿袭以往的造型风格,但衣纹表现与明代有所区别,趋向简洁而流畅,少阴刻的刀凿之迹。清代佛像造型虽少新意,但人物更为丰满,服饰更为富丽,制作工艺亦更为精细。一些小型佛像的底端往往雕刻有年款。弥勒佛题材的木雕装饰或家具实物在清代大量出现,表现形式多采用高浮雕、圆雕手法,如挂屏、床围子等。
弥勒佛在清代宫廷中,得到清帝的喜爱。传说顺治帝微服游江南,在南京栖霞寺邂逅青楼女子董氏,董氏聪明伶俐,顺治甚为满意,董氏亦动真情,顺治帝即位后,董氏为得幸,削发为尼进入北京大觉寺。顺治帝去大觉寺,见到大雄宝殿中弥勒佛塑像酷像董氏,欣喜若狂,遂下诏宫廷造办处御用画师为大觉寺供奉弥勒佛像,并写《御制大觉寺佛像赞》,赞中说:「稽首慈氏尊,我知尔非尔……惟证斯佛乘,乃与我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