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清代翡翠?

宫亚歆宫亚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谈鉴定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翡翠的历史沿革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一直把缅甸出产的翡翠称为“硬玉”,主要由于当时只知这种玉石来自缅甸,而且不知其产自何处。而云南腾冲等处的软玉则被称为“硬翠”,原因即是因为当地商人认为此玉质地坚韧,颜色温润,可与“硬实”的宝玉相媲美(这显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后来才得知缅甸所产的这类玉石并非和田玉,但已经习惯将之称为“缅甸玉”了。 随着人们对翡翠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到19世纪初,“硬玉”一词开始被国际上广泛接受,用来专指缅甸出产的翡翠。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珠宝行业以及消费者都一直将缅甸出的翡翠称为“缅甸玉”或“缅玉”,并未产生对翡翠的产地分类概念。 然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一些书籍上开始出现一个新概念,就是将市场上常见的翡翠分为“老坑种”、“新坑种”两种类型,并认定前者为缅甸玉中的上等品种。同时期的部分地质学专著也采用了这一分类方法。实际上就是人们以缅甸产地的不同,将缅甸翡翠区分为“老场”种与“新场”种,并人为地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品质含义——按这种说法,所谓的老场玉是指原来产于老场口的翡翠矿石,这些矿石的围岩为绿颜色安山石砂岩,其中的绿色较均匀浓艳且结晶细;而“新场玉”则是指最近30年内形成的翡翠矿床中所采到的玉石。

从以上介绍可以知道,所谓的“老坑种”其实只是对缅甸翡翠中某些场口玉石的称呼而已,这个名称并不是对产地性质的描述也不是一种质量标准,而“新坑种”则是指新的场口形成的玉石。 “老坑种”这个词最早是20多年前由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珠宝首饰界首先提出来的。现在大陆的珠宝书刊上也时常出现类似的提法,但是对其解释不一。有的图书认为这是缅甸翡翠场口的别称[2],还有的说是人们对翡翠质量评价中的一个术语[3-5],等等。因此我们难以确定这种称谓究竟是谁最先提出的,它的由来及其内涵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是一种业内共识的质量划分标准?它是不是代表了行内的某种潜规则呢? 本人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不少误解和传播上的错误之处需要澄清—— 1. 所谓的“老坑”“新坑”的概念并非是对产地性质的描述,而是指翡翠开采历史的时期差别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翡翠的起源、分布及分级》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查阅我的另一篇论文[6]。

2. 其实我国珠宝行业内很早就开始区分缅甸玉的不同产区,而且至今仍然如此,只不过没有采用“老坑”“新坑”的叫法罢了。之所以没有采用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用地理方位来命名各地的玉石,如新疆的“和田玉”,青海的“昆仑玉”,俄罗斯的海蓝宝石和月光石则分别被称作“俄料”“俄玉”(因过去一般不将俄罗斯与中国算作同一地理范畴内,故用俄字表示),缅甸的翡翠则一直被称作“缅玉”或“缅玉”。 所以严格说来,“老坑”和“新坑”这两个名字都是带有地域色彩的特定称呼,并不具备普遍的地域性质。如果一定要给“老坑”或“新坑”赋予特定的地区性涵义的话,那么应该说“老坑”指的是早期开采的翡翠矿区(包括早期开采的一些晚期矿床),而“新坑”则是指近期才被发现的矿区(也包括近期才发现的一些早期矿床)。当然,这只是个大致的说法,不能将之绝对化!比如,有些早期的翡翠矿区由于遭受多次盗挖的缘故,其中所含的绿色翡翠可能已变得稀疏杂乱。而这些翡翠又被后来的矿工们误以为是优质翡翠。所以,尽管这类矿区的开采时间较早,也不能称其为“老坑”了———不过,这种情况还是不多见的。

综上所述可见,虽然目前我国珠宝行业的许多从业人员都在使用“新老厂种”这一名词,甚至有的人还把“场口”一词都引入进来,似乎“新厂种”就是指近30年来开采的新场口玉。但其实这都是出于对市场需求的迎合,而非是对其原产地属性所做的定义。而且按照这样的说法,那老坑种的来源又是什么呢?难道是从老场的某个矿洞里挖掘出来的吗?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珠宝业人士都将缅甸翡翠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A货B货C货D货,A货代表纯天然翡翠,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B货,C货属于人工处理后的产品,价值较低,而D货则是假货。

查爽查爽优质答主

关于如何鉴定,网上有很多方法了,但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观察、体验! 首先,看种水 好的翡翠的玉质是通透水润的,表面有油脂光泽(玻璃种的油中透);而不好的就是干巴巴的,没有灵气。其次还要摸手感 看颜色 因为现在人工染色技术非常先进,所以仅从颜色上看是无法判断是否为天然色的。因此我们还需要仔细观察它的色调,是否均匀,是否有色根等,同时也可以用手电筒照射看看有没有绿色荧光反应哦~ 最后要看看细节 因为有些不良商家会利用优化处理来冒充A货哦~(๑乛◡乛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