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翡翠可以戴吗?
喜欢玉器的朋友,最近可能都在关注一条新闻----- 2016年11月15日,在云南保山举行的“首届玉文化学术高峰论坛”上,一个由14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鉴定小组,对云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的一批明清和田玉质宫廷贡品进行鉴定,得出结论称这些所谓的"和田玉"其实大部分是青海玉或俄罗斯玉。 [1] 这波鉴定的「结果」还没透出来,但是其中的原因倒是蛮清楚的。
我国对于和田玉的定义一直都很宽泛,按目前的定义,只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石头都可以被称为和田玉: (一) 含有透闪石(二) 颜色呈素色、淡色;(三) 有油脂光泽或者蜡状光泽。 和田玉这个概念太宽泛了,以致于很多人以为,只要是新疆出产的玉石就是和田玉,其实不然。 在古代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玉的成分之时,将优质的美玉统称为「宝珠」。直至清嘉庆年间编撰的《本草纲目》中,对「宝珠」的解释仍然沿用前人的说法:「上品者如羊脂,中品者若糖稀,下品者似淤泥。」可见,古代的宝珠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软玉,而软玉中品质最好的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产,古人说的「宝珠」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的「和田玉」。[2]
但是!请注意!这里的「宝珠」、「和田玉」可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和田玉」,而是包含了所有含透闪石的软玉。 在明代以前,我们国家的传统玉器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新疆产的和田玉雕琢而成。 比如,同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永乐青花瓷碗,其底部的纹饰就取材于唐代玉龙窑器中的装饰纹样,而这类龙型器物,在东汉时期的玉石饰物中就已经出现了。再往前追溯,它们似乎又出现在商周时代的青铜礼器上.....[3]
这种纹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并贯穿整个史前时期,所以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是到了汉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新疆和田玉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从这时起到明代,官方文献和民间典籍开始大量出现这样的记载:某帝得玉,命作玉瓶。或言:可作杯。遂刻作杯形,雕镂精致。[4] 这条史料很重要,因为它证明了一个问题:汉代的新疆和田玉已经作为雕刻原料进入了中国传统的手工行业,并且制作的成品不是传统造型的玉璧等礼器,而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器皿——杯。
明代的《宣和博古图录》记载了大量宋代宫中所藏的玉器,其中许多玉器制作年代早于名称定名,因为这些玉器原本就是宋代以前各朝历代的传承之物,只是当时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历史意义而已。在这些玉器中,有许多东西让人大跌眼镜:
除了以上让人生疑的玉器之外,还有许多不可考据的玉器。这些玉器的材质也颇有学问。根据现代科学仪器的分析,有部分玉器的材质并非新疆和田玉,而是辽宁岫岩透闪石玉、河南独山玉或陕西蓝田玉等等。[5]
考虑到我国古代玉器的传承特性以及考古发现史前玉器大多来自墓葬,而这些墓葬的时代很有可能与这些玉器的朝代并不一致的情况,那么这些玉器当中有没有宋代或者更晚期的遗物也是说不通的。 所以,对于这些玉器,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们都是各个朝代的贡品。也就是说,从北宋开始,每年进贡给皇帝的新疆和田玉,有一部分被用来制成生活用具,而不是传统的礼仪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