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皮壳类型有什么?
在天然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地质运动、高温高压及地下水循环的作用,使翡翠的原生矿物的结构遭到破坏。之后在河水等外力作用下,部分翡翠原料被冲入河流中并随之流动。在搬运过程中,其表面会沉积一层风化膜,这层风化膜的结构与矿物组成会发生变化而成为二次生成物——风化壳。 因此可以说,所有有皮的翡翠都会有一层风化壳存在,而有了风化壳并不一定就有皮了(比如坑豆)。
常见的风化壳有两种形态: 一是光滑的风化壳,多呈黄褐色或褐黑色的表皮,十分厚实且很坚硬,用手触摸时有粗糙感并且会有砂粒样感觉。 二是粗糙的风化壳,多呈土黄色或棕黄色的外皮,外表粗糙不平,常有裂纹,内部结构常会因蚀刻作用而变得模糊不清。 在所有的风化壳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作“石纹”,它并非是由外来的矿物质沉积于翡翠表面所形成的,而是原生的纤维状矿物解理面经腐蚀后重新暴露所致,常被误认为是“裂纹”。
无论是光滑的风化壳还是粗糙的风化壳,都因经历不同而有不同颜色的表界面。这种表面的颜色差异性给鉴定者提供了重要的鉴定信息。如经过长期腐蚀的水头短的劣质翡翠大多为灰黑色,而水头足的好翡翠则多为亮棕色至亮褐色。
除了看皮色外,还可使用以下方法来观察判断是否有风化壳存在:
手掂:真品翡翠手感沉重;而假品轻则轻飘,重则“发虚”、“打眼”。 浸洗:将翡翠放入清水中浸泡24小时后取出,如果表面有风化壳存在的话,就会看到表面的蜡质或树脂被溶解,然后逐渐聚拢成堆。 用火烤:对于质地比较细腻而且含有油脂的翡翠可用这种方法来检测。具体的方法是用烛焰烤烤翡翠,如果发现有明显熔炼现象,并且出现大量浮灰,就说明该翡翠可能有风化或者酸洗注胶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