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内纹会消失吗?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知识 种老不是指质地硬,而是玉质密度高,结构紧凑,外观上的表现是表面光滑、抛光好、硬度足。而质地软硬的判断标准是在于矿物颗粒的粗细及颗粒之间的结合方式。 有些翠友买回的翡翠,会发现上面有一条条的像裂痕一样又细又浅的痕迹,问卖家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啊,这就是由于玉石内的纤维交织结构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的裂纹,在翡翠行业内,这样细小的裂纹叫“裂”或者“绺”。 当然哦,有一些天然的“绺”是没有问题的,对玉器没什么影响。不过如果碰到那种很细很深的“绺”可要注意了!这些“绺”很可能是造成玉器损坏甚至报废的“凶手”。
那么如何来辨别“绺”呢? “绺”通常有2种形态,一种就像题主所说的,是一条线状的,而且比较细浅;另一种则是网状或者是片状的,这种网或者片状的“绺”,看上去就像是一块块的碎玻璃粘在一起,用强光照射的话,可以看到里面的纹理,也就是所谓的“石花”。
不过,虽然天然“绺”和人工处理过的“绺”很好区分,但如果是刚刚开采出来的原石,因为内部结构和表面光泽还没有完全形成,很难进行分辨,这时就可以看到原石的表面有一道一道的凹痕,这些就是原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外力的挤压而形成的线条,也是以后会产生“绺”的位置。
看到这里,相信小伙伴们应该明白怎么识别“绺”了。 判断一块翡翠是否经过人工处理(染色和注胶),除了查看证书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观察颜色分布的状态。
天然翡翠的颜色一般是沿晶体缝隙(即种水之间交接的地方)扩散分布的,也就是说,我们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颜色是由无数色彩斑斓的小点所构成,而这种点阵状态,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才能形成。
如果一只翡翠的手镯或挂件,其颜色呈现均匀的色块且边界清晰,没有慢慢变淡的感觉,那就说明该手镯或挂件被人做了手脚。
翡翠内纹是不会消失的,但是有些内部裂纹在光照下看不到了,在其他的光线下还是会显露出来,内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石纹,一般有石纹的翡翠,其价值都会大打折扣。
内裂是生成翡翠的亿万年时间中,因地质运动中受挤压所致。在玉石的开采、加工、转运等过程中,因内部没有足够的抗张或抗冲击强度下可以生成,甚至在佩带过程中也可能因碰撞而生成。一般来说,内裂会使翡翠的透明度、颜色等重要价值要素明显变化,严重影响美观程度,是劣化翡翠质量的重要缺陷,价值损耗严重。内裂肉眼可见,而且容易理解,本文中不做重点讨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内裂一般为宽缝、长裂,可用宝石级放大镜观察到裂隙面光滑状况。如果在翡翠内部有暗杂,须特别小心,因有可能是由多条极其细微的内裂造成的。
翡翠在生成过程中因某些物理作用在内部保留下来的一些不规则图案称之为翡翠内纹。这些物理作用可能是地质运动的挤压、扭曲等。内纹有白色、绿色等多种颜色,与玉石的色调、透明度、净度、切割工艺等多要素有关。内纹在放大镜下可见,线条清晰,方向杂乱,有一定的宽度。
翡翠内纹与翡翠冰裂纹有相似之处、与棉絮也有相似之处,但其与这两者的成因和实质均不相同。
对上述三点的区别可简化为:
玉纹为外力撞击产生的裂纹渗进了外来矿物(次生色)后愈合,冰裂纹是外力撞击产生裂纹后愈合没有充填外来物质,在强光下玉纹明显冰裂纹基本消失(暗光可观察到);
玉纹有外来物质填充所以线条均匀、方向一致有宽窄变化,棉絮是由不同粒度的硬玉晶体组成所以在大小、方向、颜色上有较大差异。
内纹对于成品B货翡翠的价值损耗非常严重,但对于糯化种以下的未处理翡翠,如果没有棉絮、杂质等其它缺陷,少量的内纹对其价值影响不大,有时因为有内纹反而掩盖了原本会完全暴露出来的其它缺陷和不足,给人产生一种翡翠内部非常洁净的感觉,起到了正面的、增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