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翡翠公盘有哪些?
姬倩最佳答案
云南有四个玉矿,这四个玉矿所出产的玉石品质都具有较高水平,其中以福隆厂、南奇场口出的料子最好,所以经常出高货; 除了这四个玉矿外,在市面上还能见到一些其他产地的原石,这些原产地大多集中在亚洲地区,比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地区。
1.缅甸抹谷(莫谷):这个场口出产的玉石品种非常多,质地也非常好,以出产软玉为主,是玉质最好的场地之一,很多高端玉器都会选用这里的原料进行制作。
2. 缅甸洋人坡:这个山洞的产量较大,品质也不错,主要出产翡翠原石外皮较光滑,颜色鲜艳且纯度高,很有光泽感,不过这里的原石大多是裂隙较多,内部棉絮杂质也比较多。
3. 缅甸帕敢:这里出产的玉石个头一般都不是很大,但质优色美,抛光后呈现玻璃光泽,而且产量也很丰富。
4. 缅甸抹谷(莫谷):这个位置出产的玉石品质非常好,而且颜色鲜艳纯正,光泽感很好,不过这里原石的块头一般都很小且很厚,不易取材,但是出高货的概率很高。 除了以上这几个产地,还有山东青龙山、江苏六合、新疆、青海等等。
翡翠原石交易市场从 80 年代开始发展,最先在香港兴起,主要的形式就是翡翠公盘。所谓翡翠公盘,简单地讲就是售卖方把要交易的货物摆放在一固定的地点(通常称为盘场),并在每一货仓门前写上盘号,有意进购的人可以到盘场查看货物,每件货物都明码标识,看过以后有意购进的就到主帐室写上要买的盘号和付款,买卖双方就形成交易,整个交易过程称为开盘。翡翠公盘的形式已经比较规范、成熟。
因为缅甸一直实行“军、政、经、文一体化”的“一元化”领导制度,而作为军事独裁政权,军政府一方面通过国家机器维护翡翠专政体制和特权;另一方面由中央军、地方军以公司形式直接介入翡翠贸易经营。军方不仅控制了翡翠原石的所有权和开采权,还利用其特殊地位独占了翡翠贸易的总经销权。军方以国家利益的名义将翡翠原石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翡翠原石“公盘”招标活动,以固定总价向外商出售,然后再将收入的货币带回缅甸国内进行分配和使用。这种特殊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翡翠贸易的秩序,但也给翡翠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缅甸政局不稳,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割据、矛盾冲突不断,中央政府对地方缺乏有效管理。因此,地方政府和军阀以自己的公司或名义在本地或偷偷运往国外举行小规模“公盘”或私下交易时有发生,致使部分翡翠原石没有经过中央政府组织的定点“大公盘”就流入了国际市场,出现“漏盘”或“漏勺”的现象。随着缅甸国内政治的逐渐稳定和经济发展形势向好,这种情况有所改观。近年来缅甸军政府与地方军阀达成了“停火”协议,对翡翠资源与贸易实行“军、民、官”三结合管理,由中央政府组织主“公盘”,地方政府和“停火”军阀可以组织辅“公盘”。中央和地方就全部收入分三七或四六分成,中央得三或四成,地方得七或六成由军阀和“民官”再分配。中央政府对所有“公盘”收入统一课税。
“缅甸翡翠公盘”是翡翠原石交易的主要形式,也是影响翡翠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缅甸翡翠公盘”对翡翠的形成、开采、运输、销售以及流行款式、颜色的流行趋势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因翡翠材质的特殊性和独有色彩的不确定性,每一次公盘出现的原石质量及颜色都会影响以后各市场所使用的成品价格走势。“缅甸翡翠公盘”的原石质量和数量也直接影响各翡翠原石商的资金流动情况,从而影响翡翠原石商对下一次公盘的操作,同时也会影响各商家的翡翠成品价格。“缅甸翡翠公盘”的原石质量和数量对翡翠市场的走向起到推动或遏制作用。
缅甸“翡翠公盘”制度是翡翠贸易的奇特现象,公盘实质是拍卖活动。从世界拍卖史和现行规则看,公盘的特点是仅限“买盘”竞买,形成“垄断议价”和“寡头垄断”市场。这种做法在市场经济和国际商品流通中与“自由、平等、竞争、开放”原则是相悖,不利于形成“公平交易”和“议价机制”,人为地降低了商业利润,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收入。
在缅甸,“公盘”出售的翡翠原料由国家专营垄断,其他任何公司或者个人都没权经销,而且每标段的起价都是由缅甸军方人员和技术人员估价决定。“公盘”期间,为防止漏盘和作弊,军方还会派出武装保安人员看管,严格实行“一车一岗”值班制度。他们不但要在每辆车的车门处贴上封条,而且还不允许买家在车辆未过磅之前到货车上拆看和挑选翡翠。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缅甸翡翠公盘”也逐渐在中国的云南腾冲和瑞丽举办了多次。但在中国境内举办的“缅甸翡翠公盘”因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再加上一些原石商在价格上存在投机心理。他们抬高原石价格,使中国境内举办的“缅甸翡翠公盘”流拍率一直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