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打紫光灯什么颜色?
我们买来的成品(如图),在紫外光下照射,可以看到部分玉石内部有蓝色荧光(图1);而另一块没有经过处理的原料(如图),在同样的条件下观察,却没有发现明显的荧光(图2)。 因此可以判断,这些成品的翠料是在开采后或者加工成半成品后,浸泡过某种溶液,使其中的矿物成分产生了反应、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在紫外光照射下会有蓝色荧光发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所有的成品都有不同程度的荧光出现,但颜色深浅不一,有的是浅蓝色(如图),有的则是深蓝色甚至发黑(如上图)。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把目光转向已公开的科研成果中,一篇发表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报的论文《天然翡翠A货及其仿制品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文中采用紫外线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了不同样品在不同波段的光吸收系数,对10个天然翡翠样品以及5个相关仿制样品进行了测试和分析[1]。 将论文中的结果用图表展示出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幅图片: 从图B可以看出,天然翡翠在365nm波段的光吸收最小,而在497 nm处则有最大值,这意味着在这个波长范围内天然翡翠有一最大吸收峰和一最小吸收谷。从图A可以发现,天然翡翠在365nm处的吸光度要小于在497nm处的吸光度,即其在波长大约在365-497nm处存在一个吸收带。 当光经过天然翡翠时,其中含有颜色的部分(即含有色素颗粒的部分,后面我们会具体讨论色谱的问题)能被染色,而没有颜色的部分(纤维状、粒状结构部分)则不能被染色,于是光被吸收后,能够被反射进入人眼的只有没有被染色的部分,因此看起来是没有颜色的。 而经过处理的翡翠(或是处理后的天然翡翠),其结构会被破坏,使得染料能够浸透入内部的矿物颗粒之间,所有部分都能染上颜色。这时,用紫外灯检查,就会出现一整个明亮的紫色荧光区。
我们可以得出影响荧光强度的两个因素:色素和结构。前者决定了颜色呈现的状况,后者决定了颜色的深度。 对于同一类颜色的玉石来说,荧光强度通常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色素和结构。
对于不同的颜色种类而言,由于色素的原因,荧光强度往往有所不同。而对于同一种颜色来说,因为结构原因引起的荧光强度的变化往往是决定性的。 在检测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翡翠(或说是处理过程)会在表面形成氧化膜,这样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切割完玉石原石之后,先用酒精清洗表面的污染物,再用超声波净化仪进行除污操作。在测试前再次用水冲洗干净,以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