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写意还是写实?

符哲娟符哲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常谈常新的命题。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就己经产生并不断发展;至唐代,文人画开始兴盛起来;到了宋元时期,文人画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明清以来,文人意趣的绘画更是风靡一时,直至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的美术创作。“写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和最重要的人文气质。

“写意”最初出现在文学领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写意文论”。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文学作品应该写出作者的情意来。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惟陈言之务去”(《南岳祝融峰妙乐大师碑铭》),主张写文章要除去陈言俗套,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性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理论,他说:“我书意在笔先,下笔不用思索。”(《东坡题跋·书黄鲁直诗后》)“作诗必此诗自出机杼处……”(《与谢民师推官书》)提出了写诗必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诗须有着作者个性特征的“诗意”的主张。

到了元代,这种文学主张发展成“抒情写志”的创作观念,并在文人画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元代画家唐伯虎说过这样一段话: 故凡我作画,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无非赋情托兴而已……吾之笔墨,发于此而明乎此。

这段文字不仅点出了他作画的目的在于抒发情感、寄托胸臆,而且还指出他的笔墨技巧都是由此而生发开来并且为此服务的。写意精神早已是中国文人画不可或缺的灵魂。无论是文人书画家,还是今天的我们,都应该而且必然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

单嘉仪单嘉仪优质答主

以文字语言和视觉造型语言相比,文字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白马非马”一词,是高度的概念化的、抽象的词意,用视觉造型语言描绘一匹白色的骏马却是具体的“白马”。中国画造型语言的“似与不似之间”,既有高度概念化的抽象性质,也具有相对独立的造型形态。

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既是抽象的,也是可触可视的,属于可度和可视语言。“似与不似之间”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象喻性造型是中国画独特的造型语言程式,如八大山人的鱼、齐白石的虾蟹、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都有别于其写生对象的真实之“形”,都是以“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语言通过夸张、变形的处理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可见中国画造型不是“画其所见”,而是“画其所思”、“以神造型”。

中国画造型语言的“写意性”,是与西方造型语言的“写实性” 相对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而非一般理解的“写意性”是在“写实性”基础上的深化,中国画“写意性”造型语言与西方“写实性”造型语言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自足性和稳定性。

中国画造型语言的“写意”,是将主客观融为一体的,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按照画面构成的需要进行取舍、夸张与变形,使“意”与“形”和谐统一,达到“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