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造型原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书画创作中心论。
其含义为:既要向大自然学习,汲取营养;更要把握心灵之源,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的艺术作品。 “外师造化”——指临摹、写生等外在形式。是艺术吸取营养的方式之一。 “中得心源”——指艺术家内在的精神,气质,性格,理想,情怀等与主观意识相关联的一切因子在艺术创作中的源头作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而取象”——都是指出自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认识,即客观事物的描摹,纪录。
但中国画又不同于照相式写实主义,不是对生活原型的简单复制。 张怀瓘《画断·序》曰:“自古善画者,莫不入神。” 也就是说,中国画家要“入神”,即进入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境界。
只有“中得心源”,才能“出神”,即超越自然物象的局限和表象的拘泥。 “神”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中谈到“神”这个概念时往往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它与生活中真正的个体是有区别的。
这种被赋予了作者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就是“神”,它令读者产生共鸣,使人获得美感。“神”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然后含毫命笔,气韵生动。” 明代朱光潜在解读这句话时说:“一幅图画或者一部文学作品能不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联想,在于它们有没有‘气韵’。这‘气韵’也就是构成整个画面或整部作品的生动景象。”(《谈文学创作》) 中国的画家要在创作中追求意境,要让人们的眼睛和心灵受到感染,就要学会“出神”,让“神”飞出来。如何做到“出神”呢? ——就是要突破视觉感官的限制。 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为媚俗,不似则失真意。 ——就是要超越自然的限制。李可染讲:“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用最快的速度打出来。”——就是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董其昌说:画须熟后生。意思是绘画的创作需要熟悉后再加以陌生之感。 “生”是灵动之气,是无形中之有形,是意象,是境界。它是超越了具体形态,具体的空间和时间,却又蕴含其中的独特魅力。 中国绘画要求画家能“出神”又在“入格”之中。 “入格”即是遵循传统,继承前辈的优秀技法和经验;“出神”是超越前人,超越固有模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