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造型原理?
俞沁最佳答案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书画创作中心论。
其含义为:既要向大自然学习,汲取营养;更要把握心灵之源,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的艺术作品。 “外师造化”——指临摹、写生等外在形式。是艺术吸取营养的方式之一。 “中得心源”——指艺术家内在的精神,气质,性格,理想,情怀等与主观意识相关联的一切因子在艺术创作中的源头作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而取象”——都是指出自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认识,即客观事物的描摹,纪录。
但中国画又不同于照相式写实主义,不是对生活原型的简单复制。 张怀瓘《画断·序》曰:“自古善画者,莫不入神。” 也就是说,中国画家要“入神”,即进入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境界。
只有“中得心源”,才能“出神”,即超越自然物象的局限和表象的拘泥。 “神”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中谈到“神”这个概念时往往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它与生活中真正的个体是有区别的。
这种被赋予了作者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就是“神”,它令读者产生共鸣,使人获得美感。“神”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然后含毫命笔,气韵生动。” 明代朱光潜在解读这句话时说:“一幅图画或者一部文学作品能不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联想,在于它们有没有‘气韵’。这‘气韵’也就是构成整个画面或整部作品的生动景象。”(《谈文学创作》) 中国的画家要在创作中追求意境,要让人们的眼睛和心灵受到感染,就要学会“出神”,让“神”飞出来。如何做到“出神”呢? ——就是要突破视觉感官的限制。 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为媚俗,不似则失真意。 ——就是要超越自然的限制。李可染讲:“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用最快的速度打出来。”——就是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董其昌说:画须熟后生。意思是绘画的创作需要熟悉后再加以陌生之感。 “生”是灵动之气,是无形中之有形,是意象,是境界。它是超越了具体形态,具体的空间和时间,却又蕴含其中的独特魅力。 中国绘画要求画家能“出神”又在“入格”之中。 “入格”即是遵循传统,继承前辈的优秀技法和经验;“出神”是超越前人,超越固有模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冯曦优质答主中国画的造型原理有二:一曰以大观小,二曰经营位置。位置,即构图。在造型上,中国画不重视科学的焦点透视,而倾向于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以大观小是中国画处理空间的重要手段。所谓以大观小,就是以大物看小物,即以人视物。这种透视方法,可以将千里江山收于尺幅之内,亦可以将屋宇建筑、家具器皿展开在观众眼前。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云:“人之观也,如显如见。”也就是说将不可见之境显象在画面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实感。散点透视是相对于“焦点”而言,它以无点为点(即无焦点),处处皆点,时此有时彼,观者视点不断转移,位置不断移动,观者视点可在一定距离内作多方位的多点式散点运动,它可随观察者的运动而随之移动。
“焦点”透视只能在一个灭点上展现景物,其取景和观察角度被严格限制。“焦点”法有近大远小的自然规律,有绝对准确的大小和位置;散点透视则根据实际需要对客观物象进行处理,对某些物象可以夸大,某些物象则可以缩小,而将某些对表达立意没有作用的物象删去。“散点”方法不反映“实距”,而反映“心距”。因此,散点透视具有空间自由、时间自由、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优点。中国画的时空观、认识论和西方绘画有重大的区别。
西方绘画受到空间和时间约束,遵循严格时空规律。中国画则不以时空为限,往往通过移时、移空等审美行为,达到超越时空的目的。在中国画中,空间不是具体的,而是写意性的,时空是流动的、融通的。这种时空观念,是中国道家时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说,中国“空间概念不独立,宇宙本是一个全体大用,无有内外分割”。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天是包含地在内的,天即宇,地包括在天中,宇宙是一个整体。
这种没有内外分割、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必然影响到空间的处理问题,在中国画中,没有西方绘画中的“六面体”、“七点”、“三点一线”等等严格的视觉规范,中国画的处理空间方法是“以大观小”,“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而中国画处理时间的方法则是移时。以大观小是处理空间的重要手段,同样移时则是处理时间的重要方法。在以大观小的中国画中时间往往是不确定的。如,齐白石的虾往往长于身体数倍,不合“焦点”透视原理,但这不影响人们对其审美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