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扇贝币吗?
有啊,怎么没有呢 以前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看到别人用扇贝读英文书,就下载了一个APP试试,当时也不知道上面英语听力材料好不好,就直接加入单词量任务了(我记得我是从六级词汇开始任务的),每天听一点,背单词,这样一个月下来也背了很多单词了,后来再去图书馆就发现有人拿个kindle在看书(当时没在意是谁,后来再看到时已经换了新的电子书)我就想我也要有个电子书,正好那时亚马逊刚进军中国,我就想试试,就在亚马逊买了本书,《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是英汉对照的),我看着电子书,边看边听,毕竟有声音,这样就不必要一直盯着屏幕,对眼睛比较好。后来听到哪,单词都认识,但是句子意思反而忘了(因为只听了五分钟左右,而且这时我的注意力被其他事情吸引过去了),于是我想起来之前用的扇贝阅读,便打开APP,点击书中任意一句,听了一下,果然是这样。于是我又把这本书细细听了过来。我觉得听书这个功能还是挺方便的,尤其是对于像我这种记忆力差的人。可以一遍听着玩,一边做事情,多好的事呀!
再后来,我发现我听的单词,在扇贝词典里都能找到,然后我还特例独行地把它们添加到生词本中(其实它已经有生词本功能了),这样下次记这些单词的时候,可以直接找到原文所在位置,方便记忆。至于那个音频,我特意听了下,发音相当标准,而且语速刚好合适,不会太快也不会太慢。 说到这个单词本,我可以夸它一下了。它可以记录你所有学过的单词,而且每一遍记录的读音它都会有标注,最棒的是你可以随时搜索你笔记中的单词。
贝币源于海贝,是人们从漫长的岁月里与大自然的交往中精选出来充当交换媒介的“幸运儿”。人类在早期的交换和贸易中,曾经用各色石头、牛羊和兽骨等充当实物货币,但最终流传下来的只是那些硬脆适中、易于刻画、体积小且数量适当(既有相当的普遍性又非俯拾皆是)的物品。海贝,就是适应了这些条件而成为货币的。
世界上著名古文明发祥地的人类社会,在其经济发展的早期都用过贝币:西亚的巴比仑、希腊的克里特和爱琴海沿滨区域、北非的埃及、南亚的印度和东南亚的菲律宾...在这些地方,都曾发现过海贝作为货币使用过。我国殷墟也出土过数以万计的贝币。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语言中“钱”和“贝”也是同义词:瑞典语“贝”字有“计价单位”的含意;荷兰语“钱”原来叫“贝”,以后对“贝”字加以改造后才成为“钱”字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金钱”和“付贝”的发音相同;英语、法语、德语中的“贝”字,都引申为“珍珠”、“钱”、“金银”、“财富”、“价值”、“价钱”、“付钱”和“购买”等。
世界上使用海贝作为货币时间最长、地区最广、流通量最大的当数我国。在殷商早期,一些有地位和有财力的人,用许多海贝装饰在腰间作装饰带。海贝多的,说明有雄厚的购买力,标志着身份和地位;海贝少的表明购买力弱,地位低下。在殷墟曾发现过一条长达1.2米的海贝装饰带,上面串着近300枚海贝。可见,海贝既充当了贝币即实物货币的功能,又发挥了装饰美观炫耀地位财富的作用,是物质和精神双重财富的综合展示。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都是十分奇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