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的丘壑是什么?
“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这是唐朝诗人杜甫称赞唐代大书法家怀素的诗句 (怀素是和尚,以草书著名)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风,一个是鬼,其实比喻的都是书法作品中的一种状态——节奏感。
一个书法作品就像一首乐曲一样,有高低起伏,这就是所谓的“有节奏感”。 我们看到好的作品经常会说这个字写得很有劲,那个字写得很有韵,其实就是说这个字有节奏、有力量感。所谓有劲也就是指有力量感。而韵味其实就是说这个作品有节奏感。
其实画画也是这样,一幅优秀的画作也是由诸多元素组成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形和线。所以画画实际上就是画线条和造型的过程。那么怎么把线条写好就是画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我们常说某人的线条有韵味,实际上就是说这个线的排列组合是有节奏的;我们说某人构图很讲究,实际上是说他线条的组合是有节奏感的,所谓“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讲的其实都是节奏感和空间关系。 所以学习绘画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线条的节奏,这是作画最基本的要素。
而如何掌握这种线条的节奏呢?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多看名家之作,多体会其中的道理,然后加以模仿练习,这是最快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另外就是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书勤思考,自然下笔会有神,这其中也是包含着画面的节奏感的。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描绘的对象主要是山和水,而把其他景物统称为丘壑,丘是山,壑是涧,泛指附属于山水的景物。包括林石、树木、房屋、舟车、桥梁和人物动物等。其中,林石、树木等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与山水密切相关的事物。在山水画中,它们既是“点景”,同时又有助于突出山川景物,渲染特定的环境和季节,因此是山水画的重要内容,称为“布置”。
布置丘壑在两晋南北朝时还处在探索阶段。南北朝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日益加深,描绘的对象也日益具体。例如,王微《叙画》中指出:“夫理有人事,制有时律,如此,则《光武渡河》之险,横涂则害,《江畔风帆》之景,平陆则失。”说明山水画卷上应配置舟、船,平原上应描绘屋宇。但是,当时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主”与“宾,,的关系、远近大小的关系等,掌握得还不尽完善。山水中“峰、石、树相兼”,还处在开始尝试之中。隋代展子虔以后,布置丘壑在实践上有很大突破。展子虔所创的“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水墨山水画,就是以浓密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所取得的成果。例如,他的传世作品《游春图》上就描绘了峰峦、山石、江河、湖水、游船、骑马人物、房舍等。唐代李思训、王维等人的山水画,对布置丘壑更为注意,他们画中的布置丘壑已是融汇入画的整体中,成为构成特定的艺术境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中峰峦江水的处理,王维的《袁安卧雪图》中竹柳掩映山间屋庐的处理,都有主宾得当、疏密有致的特点。从这些作品中的处理手法就可以看出,经过隋、唐将近200年间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布置丘壑已从开始尝试阶段进入了高度成熟阶段。
在实践中,布置丘壑特别要做到疏密有致。山岭要分高远、深远、平远。要使近景林木繁茂,远景树木从简,通过对比,取得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