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的神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神”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易传》中说: “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下》),认为天地运行、四时更替、万物生长消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这些规律是难以完全预测的,所以称这种无法彻底预测的力量为“神”。 孔子说: “天地之大,唯‘文’(文明)与‘神’(神秘)难言。”(《雍也》)
庄子则将“神”与“气”联系起来,认为 “至大无外谓之‘宇’,至小无内谓之‘宙’,故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知万物皆有所生,而莫知其源;知万物皆有所终,而莫知晓极。(《大宗师》)意思是说,极大极小的物质都有其运动变化的过程和来源,这都是不可预测的,都属于“神”的范围。 我们说一个事物很神奇,也就是形容它很难用具体的规律来解释说明。 中国画里谈的“神”也是这样一种东西——它的存在形态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我们又可以用感官触及到它,因为它可以产生真实感。 我曾经用计算机模拟过水墨画的皴擦效果,试图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现“神”,但至今未获成功。
古人把山水画归纳为“五笔”,分别是指山水中的山、石、水、草木、气(云雾),其实还可以加上一笔——“神”。古人看山水画的时候,通常不会只关注其中的山、石、水、云等可见的元素,还会关注那些无形无迹的元素——那就是“神”。明代画家董其昌在谈到古画时曾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他所说的“丘壑内营”就是绘画时的“立境”——即确立画面上的空间位置。这个空间不仅仅是可见元素的空间,还要包括隐形的“神”所在的位置。所以清代画家方熏说: “山川之气势,云雾之神变,不在笔先,而临场遇合,自多奇妙。”(《山水清音》)
我们欣赏古人的山水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将目光集中在这些有形与无形的元素上——有形的元素容易看到,也是最容易丢失的。古代文人常说: “每阅一书,必新得其趣。山情雨意,忽往忽来。”(黄庭坚语,见《黄氏文钞》)他们所说的“山情雨意”其实就是指山水画中的“神”,这也是古人最感兴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