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用哪几方面赏析?
中国画的欣赏和中国画一样古老,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就有“丹青”、“素绘”“墨妙”等术语,对书画的艺术特征作概括描述;也有“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笔法”、“墨法”、“构图”等诸多名词,从不同的角度去品评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从理论上总结写意绘画的特征和在创作中所应把握的尺度,如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六法”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脉络顺序”、“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和“随类赋彩”。
唐宋时期,人们对画作的品质要求更加具体,其中不乏“逸品”这样高妙的境界,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类说法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精神高度的认可与追求。
宋朝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为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期的禅宗思想对于艺术的影响也开始凸显出来。于是,“笔墨当随时代”、“文人画”渐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艺术主题,并持续影响至今。
元朝时,“神韵”一词开始流行起来,代表了一种高雅脱俗的艺术品味。 明代时,“意境”说开始盛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彦远 “行远自迩,踵事增华”——叶燮 “凡画之作,要不拘泥于物象,而得天地之理。不迷于耳目,而通神明之道——董其昌 到了清代,“神韵”似乎比明代更受欢迎些——“笔韵”、“墨韵”、“风韵”、“骨韵”等等的说法层出不穷。另外,人们也开始注重作品的“形”与“神”的关系——有“形死”而无“神活”的作品并不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