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一尺是多少?

牧晨彦牧晨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一般说“画”,是特指装裱后悬挂于墙上供人观赏的作品。因此这个“尺”,是指画芯(也就是画画时承载画面的衬底)的尺寸。 古制,一张整张的画,通常是以“幅”来计量的,比较常见的是“四幅”、“八幅”等。这里说的“幅”,指的是与纸平行的整个画面长度;

而一幅分为数部分的,又称“分幅”或“分帧”,每部分称一分,如“四帧”、“八帧”等等。 至于每一分的尺寸,古代没有规定,大概根据创作者的需要随意设计。但古人又考虑到,把整幅画分成若干部分之后,在欣赏和品评的时候,每一部分都要能够单独拿起来欣赏,所以每一分不能分得太小或者太大。

太小的分幅,如宋徽宗画的《瑞鹤图》,不到两平方尺,分作上下两层,每层各十只仙鹤,彼此呼应,堪称精巧; 而张大千1938 年作的《丽景春和》,长二丈四尺,高九尺五寸,分作二十四段,每一段都自成境界,却是过大了。 另外,还有不分块的,全幅一片,称为整幅。也有把这种不分块的整幅称作“通幅”的。这“通”字很有讲究,因为如果按字面理解成“全部通过”的话,那这幅画得“通”到哪里去呢?事实上这里的“通”,是指“通畅”、“畅通”,即作画用的宣纸可以完全展开,不受约束。这样的作品,因为不受“框框”限制,更容易表达创作者的构思和情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计量单位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一些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的独特创意,会故意打破常规的“尺”或是“幅”,比如宋代李迪《枫香坞乌啼》,全画除却自题处,尽皆涂抹,所谓“抹去”即是将画面涂黑,可见其“尺”或“幅”是没有常规之数的。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画作,其大小可能涉及多种计量单位。在此介绍一种常见形式:手卷。 手卷的出现,可能是因为纸张发明后,把绢帛铺展在桌上作画已不太方便,于是画家们改变了“立轴”的创作方式,改在纸上作小幅山水画。因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且更符合文人墨客的手握宽度,所以在唐宋时期相当流行。 当然,手卷的流行,还因为其更适合观赏以及收藏。我们知道,无论是立轴还是册页,要想完整地收回并展开作品,是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支撑的。而手卷就省去了这部分的空间,并且由于它是一卷细长的画,便于手持和卷起,也便于安置。手卷成为了中国绘画中一个重要的品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