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用笔有什么的变化?
“笔墨”是表现中国画艺术的特殊语言,“笔法”“墨法”是中国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同时“笔”“墨”又是中国画材质、颜料,也是画家使用工具。因此我们在探讨中国画的笔法时,必须把笔法放在中国绘画的历史进程中考察它的发生和发展,并把其放到当下的语境中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笔墨”的起源 我们的先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绘制瓷器和陶俑,在这些器皿上我们看到了早期线条的出现。如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的红陶盆口沿上的线纹,这些简洁的线条后来发展到史前绘画和青铜器纹饰上。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我们又在礼器的表面看到了造型和装饰都比较复杂的纹饰,这些纹饰需要用毛笔来描绘,从而诞生了早期的“笔法”。
到了汉代,由于纸的发明,使得写字作画可以从简到繁,丰富了表现形式。同时也因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更加看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价值观,所以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创作在遵循礼仪道德的同时又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了汉画刚劲有力的用笔。
二、“笔墨”演变 汉代以后,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艺术却取得了巨大成就,晋代文人开始涉足书画领域,他们崇尚雅致清淡的审美格调,在书法上创造了流美的“魏晋风度”,在绘画上留下了传神的《洛神赋图》,用笔墨创造了传世经典。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朝人推崇丰满圆润的线条,重视整体气势,故唐诗、书法、绘画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出现了“唐画”这一概念。唐末战乱,文人群体流落江南,他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逐渐受到了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用笔开始渐变灵活,出现了“五代十国”。 宋朝建立后,重文轻武,经济繁荣,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宋徽宗赵佶是一位颇有声望的艺术皇帝,他在治国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创造了“瘦金体”,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又因道教在北宋国教地位极高,故而绘画当中出现很多描绘仙境或道家人物的画作,其用笔自然潇洒,色彩清雅,为后世推崇。
元代以后,绘画中的“文人气”逐渐增强,用笔也越来越个人化。明、清两代尽管有“复古”的思想,但始终没能完全改变“文人画”的笔法。直到近代,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前辈,虽然都在努力寻求中国画法的变革,但他们最终没有能彻底打破“文人画”的笔法,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无数精彩绝伦的画作。
三、“笔墨”论 中国画讲究师承传承,一代代艺术家在用笔画画的过程中,不仅是在塑造视觉形象,更是在与前人对话,从古人那里汲取营养。所以历代文人都有谈“笔墨”的文章,今人也在不断的研究它、阐释它。在这里我引用几位大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言论,从中我们可以更清晰的认识“笔墨”的意义。 “所谓笔者,其毫毛之锋颖乎!所谓墨者,其水黑之间调子乎!故笔宜健,而墨宜湿。”——清代 王铎《题自书卷后》 “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明代 詹景凤《书法玄妙》 “作画贵有古意,且须近古人之笔墨。”——宋代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古》 “画须识书,书须熟帖,帖须临熟。——明代 文征明《书林藻鉴》 “笔性即脾气。笔之所向,如锥之处帛,虽曲而有形;笔所不向,虽直而无势。——现代 傅抱石《傅抱石论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