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史上有三元的吗?
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领域,作为收藏品在市场上活跃。这套币中有一枚5角纸币较为特殊,它的正面图案与另一枚面值5角纸币的背面图案完全相同;而它的背面图案与另一枚面值5角纸币的正面图案又完全一样。而这枚特殊的5角纸币就是1974年发行的3元券。 1962年和1960年是我国人民币印刷史上两个重要的年份。在这两年中,我国分别发行了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元、英镑等西方货币的大量发行,导致了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为了抵制通货膨胀,欧美各国纷纷采取紧缩银根的财政政策。因此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外汇管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随着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国内居民日常生活成本也水涨船高。国家为了稳定物价水平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于1963年开始陆续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交恶时期,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走专家使得我国的武器装备研制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1965年至1970年间非洲爆发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导致世界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猛涨。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尚未过去,又遇上游动率上涨,为抑制通胀国家需要大量印制钞票。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1971年我国开始增加铸造铜币、银币。至1973年底,全国共铸造发行各种硬币200多亿枚,其中1分、2分、5分硬分值的铝币就铸了约70亿枚。这些硬币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大的国家,仅仅依靠增发货币特别是硬币的手段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财政部于1975年3月决定进一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但是由于工艺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此时已无力印制更大面额的人民币。于是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个“奇招”——将第三套人民币中的3元纸币收回,加印文字改为4元纸币,将原有的5元纸币收回,加印数字改为5元钞。这就是纸币“换号不换本”和“调号不调版”的由来。 而5角纸币因票面图案相同而分为2种版别——一种为“凸版”,一种为“平版”。 “凹版印刷”是相对于“凸版印刷”而言,是指凹版印刷机所具有的雕刻凹版印刷工艺。由于纸张经过软化剂浸泡变软,当软纸经滚筒压向前方时,便会出现凹凸不平的版面,油墨因此被集中到凸起部分,形成清晰的线条或图像,再经压制而成。
这种印制工艺比“胶版”和“孔版”的防伪性能更好,也更难假冒。除了收兑旧版人民币外,只有少数有价证券、银行汇票、存单等有价票据才采用这种技术印制。 第三套人民币中的10元券、5元券、2元券、1元券、5角券、1角券都采用了凸版印刷,而5角纸币则为两种版本。目前这些纸币都已停止流通,但由于印制工艺复杂且技术要求高,这些纸币的收藏价格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