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九眼天珠价值多少?

能雨洁能雨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九眼石天珠”,又称“天眼珠”、“天珠珠”和“九眼宝石”等名称。它是由一种含玉质的矿物晶体凝聚而成,主要产于印度,因此也有“印度天珠”之称;在汉地,则多称其为“九眼石”。该品状如圆锥,表面平滑,有圆弧角,色呈白色或淡黄色,有的表面因磨损而显得光滑明亮,正面隐约能够看到自然形成的像太阳一样耀眼的光芒。 这种“九眼石天珠”的材质,属于含有玉质的多晶物质,主要是由锆石(英文名称Zircon)结晶体集合而成的矿物品种,也称为“锆石珠”。由于“九眼石天珠”中的“天珠”两字一直备受争议,且学术界也存在较大分歧,所以国家文物局于2014年11月公布的《文物鉴定指南》中,明确地将“天珠”定义为“人工制作的装饰品”。

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天珠”最早见于元朝,1987年起在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元大都遗址出土过3颗,1995年在天津市区海河淤泥中也发现过1颗[1]。 这些“天珠”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扁圆体,表面磨平,有圆形穿孔,多数呈灰褐色,少数灰黑色,颗粒直径大小约为2.5cm~3.5cm不等,部分表面及孔道内残留有染料,其颜色正渐变到背面去。在新疆吐鲁番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亦有一件唐代“天珠”出土,形状与中原地区出土的类似,唯颜色微褐,且表面刻有一周浅线纹。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天津市区发现的1枚“天珠”,虽然外表风化严重,颜色也较深,但其表面及侧面均可见到密集整齐的线纹,与当今市场上见到的“老天珠”样式颇为相近。这或许说明,至少在唐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用线纹对“天珠”进行打制了。 而现今市场所见“天珠”的打制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凸圆点式、凹圆点式和条带式。其中以凹圆点式的表现形式居多,特别是近些年新出的“天珠”几乎全是这种方式。

关于这几种不同打制方式的“天珠”,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从时代特征上看,现下流行的“天珠”都是近几十年甚至近几年出现的,因此它们应该不是古代原始的“天珠”,而是近代新的工艺品。另一种说法认为,各种打制的“天珠”都应有其存在的年代,而且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代区分,只是因为各时期的工艺特点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已。[2] 那么,“天地会”成员使用的一定就是现代的仿制品吗?并非如此!实际上,清乾隆年间修撰的《皇朝礼器图》就详细记录了“天珠”的制作过程,表明当时宫廷中确实曾有这种物件儿。

据记载,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的“天珠”,是取羊脑髓和象牙胶制作两个圆盘,再分别在两面雕刻上文字或者图案,接着把这两个圆盘中心掏空并重新合并在一起,最后用红色颜料染出上下边缘。而朝廷颁赐给西藏地方的“天珠”则是把象牙劈成薄片后,在上面雕饰图案,再用颜料染成黄色。无论哪种制作方法,最终的成品都必须具有三层立体的效果。至于色彩,则是采用天然原料,故无固定颜色。

至于这些“天珠”的使用方法,据说帝王将相们是将它们佩戴在鬓角旁边。而西藏地方活佛、喇嘛们则是在重要仪式上,拿它来作为法器使用的。至于普通僧俗民众,则会将它用来作为护身符佩戴。 所谓的“赝品”“新物”说并不能成立,至少清廷所赐之“天珠”是真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