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破了影响书法价值吗?
从艺术价值上讲,任何艺术品在流传过程中的损毁都会对其艺术价值造成一定影响。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虽然被历代书家临摹传习,但是真迹早已不在世间(据传是唐太宗御笔)。于是后世对于这卷《兰亭序》的真迹到底长什么样,大家的脑海中只能存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再想进一步领略“天下第一行书”的风骨神韵,就只能靠后人依着真迹的字型去想象、创作了。这样的作品,其艺术价值怎么能不让人唏嘘呢? 再比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原本是一卷,后来变成了四卷,各卷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这种由于传袭而产生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这一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何况这卷画作本身也是靠着画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才呈现出了如此动人的景象。这些差异和变化,都会对这幅作品的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产生影响。
其次,从经济价值上讲,一件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取决于这个艺术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这件艺术品的艺术水平两个方面。 对于书法而言,其承载信息量最大的是其字体,若是字写得端正无误且字体符合公众审美,那么这件书法作品的实用功能就完好了。而实用功能的完善,势必会减少人们对于这件作品的艺术追求。如果一份文件因保存不当,导致字迹模糊甚至破损了,尽管可能依旧清晰可辨认,但其作为实用文件的时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若是不经意间被人涂污了,即便经过反复擦拭清理,其作为实用文件的可靠性已经大大减低,甚至于会被视作废物处理掉。
可见,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因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所以它的市场价值要远远高于那些只具其一或两者皆无的作品。 当然,若是像题主所说的那种情况,即纸破字毁,但尚能辨读,则应考虑该作品的历史价值。因为这类作品虽然是“残品”,但因为年代久远,或者由于当时保存条件有限等原因,致使部分文字或全部文字不能完整地显现出来,给后世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过,通过仔细的考察和认真的研究,还是能够辨别出它们大致的内容和意义。倘若真是这样,此类作品的历史研究价值无疑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