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咮砚有收藏价值吗?
“凤咮”是凤凰的嘴巴的意思,引申指形状如凤凰之口似的石头(多用来形容砚)。这个名称最早记录于唐代段成式所撰写的《酉阳杂俎·诺皋纪》中,原文如下: 后人在注解此书时,对“凤咮”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见明代冯应京所著的《月令广义·正月令》: “凤咮石,今徽州府婺源县出者,质理莹润,颜色鲜丽,可为砚,惟不多得。” 凤咮砚出自唐代始建的歙州(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宋代改名徽州府的婺源县。
我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段关于凤咮砚的描述: “歙砚之中,又有凤咮、眉纹、鱼脑、澄心等品。....尤以凤咮为最。其色碧绿,微带青色,纹理鲜明,犹如犀角,且质韧而锋利。制砚大师许承尧认为:‘即以雕刻而言,凤咮亦堪与徽宗玉壶印并传。’”
这段话引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刘锦藻编撰的《民国檀石志补》,全书共两册,上册为图说,约20万字,收录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北京、上海等地古董商从江苏徐州及浙江杭州两处所收买的古檀及石砚图样468幅,并附有详细尺寸和购得价格;下册为考释,约15万字,对各石的产地、特征以及用途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本书比较可靠,但书中提到凤咮的特征却不见于其他的文献资料,所以并不能确认这些特征是否真实存在过。
另外,在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著名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提到了凤咮,作者纪晓岚在书中卷十四《滦阳续录四》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余友人卢雅雨前辈,有道术。一日,谓余曰:’余少时梦游阆苑,见仙人蓝师正座上。其形甚古,须发半苍。自言去岁于昆仑山采药,误入海蜃窠,被群蜃环逼,几至淹溺。因见其腹背皆皱,鳞甲森然,遂以手轻抠其脊,获此数颗,并此四枚。’取示余,乃四小石子。” 文中所述“蓝师正”可能是“藍師正”的讹写,这个人可能即是《酉阳杂俎》中的“蓝师”,又见于另一本书《广异记·蓝师》:
凤咮是一种颇为神奇的石头,既可以做砚,又可供把玩。但在现代,则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奇石,其价值远非旧时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