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龙票有没有收藏价值?
“大清龙票”这个称谓是不正确的。 清代官方发行的纸币是“大清银行兑换券”,简称“大清币”或“大清银元”。所谓“龙票”,一般是指民国时期出现的带有“飞龙在天”图样的人民币。
不过话说回来,“清龙票”作为一个通俗的称谓,倒也符合大众的认知,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这种“以俗代雅”的做法,其实也体现在其他方方面面——比如,群众对于清朝晚期与民国时期发行的前身不同,而后裔相同的铜元、银元等硬币,总是习惯性地合称“清钱”;而一些民间流传的铜钱,由于年代久远,或残缺严重,难以辨明身份,就通通被称之为“清币”。本文所述“清龙票”的称谓仅仅是一种指代,并不特指一种具体的钱币。
第二,关于这些钱的收藏价值。从专业的角度看,评价一枚钱币的价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钱币是否真实存在;(2)钱币的发行情况如何(即发行量大小),是否存在存世量不足的现象;(3)钱币的品相好坏(对金币影响不太大);(4)钱币的设计和工艺怎么样;(5)该古钱币在货币史上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如何等等。
具体到我们的“清龙票”讨论中,上述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清朝(含北洋政府时期)确实发行了纸币--“大清银行兑换券".这是毋庸置疑的。第一种情况成立。
(二)“大清银行兑换券”发行数量巨大,至清末民初已经大量流通,市场上很难再找到全新品(极个别版别除外)。第二种情况不成立。
(三)目前发现的“清龙票”绝大部分质量较差,仅少数精品品种能达到AU级别。第三种情况部分成立。
(四)“清龙票”的设计基本符合当时的货币要求(除个别版别外),印制比较清晰,很少出现漏印、叠印现象。第四种情况大部分不成立。
(五)“清龙票”作为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虽然设计精美,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铸造工艺限制其不能在社会上普遍流通,以致于许多百姓不识,被当废纸处理了不少。到民国初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经济混乱,加之袁世凯称帝和二次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影响,“清龙票”曾一度贬值,沦为低值辅币。“清龙票”在经济上的地位和历史作用有限。第五种情况成立。 收藏“清龙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要过于看重版本。除了极少数精品品种以外,“清龙票”的各版本之间差别并不大,多数只是冠字号等不同而已,至于那些所谓的“错版”,多数纯属臆断。如果一味追求版本,很容易误入歧途。
第二,品质很重要。“清龙票”因为制作时间晚,发行量大,再加之流通时间长,很多票面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这就使得原本精美的图案变得模糊起来,给鉴赏带来一定的难度。挑选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细节。
第三,要注意保持“清龙票”的完整性。尽管“清龙票”的版别众多,但大多数是成套发行的,有的是一个版号数种颜色,有的则是一个图案两种色号,收集全了很不容易,一定要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