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红釉有没有价值?
看了下题目,觉得提问的同学可能也不是想专业讨论红釉的,那就随便写点吧。 先说自己的看法:如果单纯从工艺和技术角度分析,这个问题有点无聊;但如果是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则有意义。 为什么说无聊呢? 这是因为,我国古代陶瓷烧造工艺中,釉色烧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古人也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掌握了不同的火焰温度、气氛对于不同颜色釉作用的关系——这一点可以从现代仿古瓷器的烧造中得到验证。所以,只要控制好烧成的温度和气氛,就能实现釉色的效果。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框架性说法,实际烧造要复杂得多,比如还要控制烧成的还原气氛,以及具体的升温曲线等等。 从工艺技术角度来看,问题本身没有意义。
但是,如果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看,问题就重要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无论是青釉、白釉还是黑釉,其实都只是一种表面处理工艺,即在瓷器的胚体上覆上一层易于熔化的材料,经高温烧制后,形成一层玻璃质感的外皮。而红釉则可以理解成一种特殊的青釉或者白釉。从文化的角度看,红釉因此与蓝釉、绿釉一样,属于一种装饰色彩。
但是,红釉并不是我国的原生色彩,而是外来的。据现有资料看,红釉的发源地为西域,在汉代传入中原。(这里的红釉,应该是指铜红颜料,也就是三原色调出的红色)那么,红釉进入中原的时间,应该比青花早,而在民窑体系中又普遍晚于青花。
所以,当人们看到一件器物上的红釉时,除了称赞器形美观之外,往往会问一个问题:“这是不是官窑?”因为,民窑是不可能为一件器做两三次烧造的,而官窑则有可能。之所以会这样问,就是因为红釉作为一种高贵的色彩,只有官窑才能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