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钢笔水什么颜色?
我要表明的是一个观点——“民国时期”的“文房四宝”——墨、纸、笔、砚,和现在区别并不大……只是毛笔的区别比较大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想从“笔”说起…… 清末民初,由于外商的介入(主要是德国和英国),国内开始流行用钢笔代替毛笔……这种转变在当时被称为“笔祸”。 而使用钢笔所必需的铅笔、橡皮等辅助用品也在此时传入中国。 但是,虽然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钢笔,但传统的毛笔并没有消失。 相反,人们在尝试各种办法来改良毛笔,以适应新的印刷术的出现。
比如清末吴骞所著《兰雪堂笔谈》中,就记载了当时人们对于毛笔改进的方法与思路——在笔管内增加空心棉柱以便让笔管内空气流动而使墨汁不干;在笔管口上套一个金属圈以防止墨汁往外滴;此外还有加肥笔尖、加长笔毫以及采用不同材质笔毫的混合使用等方式方法。 不过这些方法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毛笔的制作工艺……因为传统的制作工艺需要制作出笔锋(也就是笔头中的毛),并且使笔锋顺贴笔管,所以不管怎么改进,毛笔终究是有笔锋的。 而钢笔则是完全不同的书写工具(准确地说是书写用具)。 它的笔尖不是用刀片削出来的,而是用金属铸造或者塑料注塑成型,且笔尖的形状也是各种各样…它并不适合用来书写汉字(至少是不大适合)。
而且,当时的钢笔墨水是灌入笔尖里的……也就是说,每次书写都要更换新的笔尖。为此,很多文房用品店都会提供一种服务——替客人磨尖(注:不是磨墨!),收取一定的费用。 如果说“有笔锋”的毛笔适合书写汉字的话,那“无笔锋”的钢笔就特别适合速记、英文以及数学之类需要整齐划一的学科。我们看到,在民国时期,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使用钢笔作为正式书写工具的时候都越来越多。